
李克強盛贊背后,“異軍突起”的互聯網金融為何求監管?
“異軍突起”,從昨天開始,火爆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
去年兩會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首次提及的互聯網金融,今年依然是兩會熱議話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繼去年第一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昨天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用“異軍突起”盛贊互聯網金融,并明確表態,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高層對互聯網金融的賞識是一方面,有意思的是,和去年大家還在看熱鬧、比如討論余額寶存在的合理性不同,今年,相關行業兩會代表委員的議案和提案的焦點,對互聯網金融也開始轉向了“求監管”,從下至上,主動呼應互聯網金融的規范化!
招行前行長馬蔚華的提案希望加快落實P2P行業監管,出臺P2P行業的監管政策,落實有節奏、松緊適度的監管,并且鼓勵、引導行業自律組織和第三方評級、咨詢機構的發展。另一位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的提案也表達說互聯網金融亟待監管,采用數據量化、分級管理等更為科學的方式來監管。類似的提案在提案庫中還有很多。
一句話總結,就是互聯網金融已經從“怕監管”“躲監管”走向了“求監管”,這背后有何深意?
互聯網金融走過懵懂期
互聯網金融行業會發出這種呼聲,首先源于這個行業已經走過了最初的懵懂期。在金融行業,如果你是缺乏監管參與的業態,那通常只有兩種可能,要么是小到根本監管沒必要搭理,要么是處于灰色地帶,遲早被干掉的。
但是過去一年,余額寶為首的寶寶軍團資產規模繼續擴大(2014年底余額寶資產規模到達5789億,成為全球最大貨幣基金只是時間問題),以陸金所為代表的 P2P方興未艾,目前中國也已經是世界最大的P2P市場。互聯網保險、基于電商的供應鏈金融也都在持續發展,可以說,互聯網金融是中國為數不多在發展程度上領先世界的行業。
二則,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行業、大眾層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大方向都已經是非常確定的認可態度,今年,已經沒有人再討論余額寶是否該被取締這樣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家的討論就不再是要不要干,而是怎么干的問題了。而金融,由于其特殊的風險屬性,是一個天然需要強監管的行業,在這個生態圈內,在怎么干的問題上,監管所扮演的角色可謂至關重要。
監管思路正在轉變
大家愿意“求監管”,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大家看到了監管層在監管思路上已經發生轉變,并且在過去一年有了不少實際動作。這一思路在李克強昨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得到了確認,而且鼓勵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思路在2015年將繼續持續。
在李克強所作的“2015年工作總體部署”中,第一點就提到:“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讓更多的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這句話雖然沒有明確提及互聯網金融這一具體概念,但是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的傾向之下,鼓勵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自然是題中之意。
中央層面的鼓勵傾向,其實在過去一年已經明確體現,具體到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層面,有以下幾個例子:
1),銀監會頒發了民營銀行試點資格,允許包括騰訊、螞蟻金服在內的互聯網巨頭參與籌建民營銀行,借助其特有的互聯網基因來做創新。而螞蟻金服和騰訊都明確表示,要基于互聯網平臺來做銀行,完全不同于傳統銀行的思路。就在3月5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接受采訪時又表示,對于民營銀行,不設數量目標,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成熟一家審批一家,逐步推進。
2)給予8家機構首批獲準開展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資格,引進了民營力量來做征信工作,監管意識到,龐大的征信工作,不是官方一家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更廣泛主體的參與來迅速推進,并提升征信數據的豐富程度,這是非常市場化的思維。
3)1月20日,銀監會時隔11年,首次宣布重大組織架構調整。民營銀行將歸城商行監管部監管;新設普惠金融部,監管P2P網貸;地方金融機構準入權將下放到地方監管局。對互聯網金融監管進行更為明確的職責劃分。
監管的這種姿態,對于行業來說,無疑是積極信號,這也讓互聯網金融的從業者多了信心,希望監管更加深入地參與到這個行業的探索和建設之中。
科學監管,“守規矩”的企業最受益
在互聯網金融之中,如若監管得當,更加合規的大企業必然成為最大的受益方,所以也不難看見,大企業在“求監管”的聲浪中,顯得尤為積極。
以螞蟻金服為例,在去年年初就提出“穩妥創新 擁抱監管”,作為自己十六字方針的重點,而且足足喊了一年,主動向監管層“示好”。騰訊在微眾銀行開業時,也第一時間邀請了總理前去視察。
金融這個行業,參與的門檻其實很高。辨識風險、、把控風險、 風險定價都需要相當專業和高超的專業能力,同時,參與者本身的資本實力等,也很重要。但在缺乏監管的環境下,非常容易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大公司不敢創新,小公司胡亂創新,很簡單,小公司干砸了,監管不會去追責他,但大公司反而更“膽小”,要是自己出了紕漏,監管不會坐視不理。P2P就是如此,大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如騰訊、螞蟻金服等因監管未落地而一直觀望,但小型的P2P一籮筐,跑路屢屢發生。
相反,如果說,監管介入,設置了準入標準,退出機制,資金安全的監控方案,風險防范方案,那大公司投入資源發展,對于行業做大做強,行業自律的開展,才不會如此艱難,互聯網金融才是健康發展而非野蠻生長。
當然,這種量化的、分級的科學監管,在實操層面是非常考驗監管智慧,某種程度上說,因為我國在這個行業里的領先,監管也不易找到國際經驗參考,從這個角度說,需要給監管層一些審慎思考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