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小米拉新浪網原總編輯陳彤入伙、并承諾將會投入10億美金,由陳彤負責來進行內容建設。現在,這10億美金的第一筆去向已經明確,那就是先拿出幾千萬入股優酷土豆,而有傳言稱,接下來小米還將出資3億美元入股百度旗下的愛奇藝。
可見,小米在智能手機、智能電視、平板電腦等終端硬件生產取得不俗的市場地位之后,開始急切的謀求補充其內容的短板。
這些接二連三的消息,不斷引起媒體和業界的各種解讀和分析,大多是在積極的幫小米展望未來,鼓吹其將對目前的互聯網、尤其是視頻行業江湖所帶來的格局影響。不過,我倒愿意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其補充內容這件事,這不正說明了,小米原來發展戰略的失敗嗎?
當然,小米手機在商業上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在其去年推出小米盒子和智能電視,企圖將手機的模式進行全盤復制時,發現完全不像預想的那么簡單。由于廣電總局181號文件的存在,在大屏電視領域,廠商是無法隨心所欲的預裝各種視頻客戶端的。從今年以來廣電總局的一道道禁令可以看出對廠商限制之廣。
小米和樂視是國內最早生產智能電視的兩家廠商,正是由于這種重合,使得二者成為人們眼中直接的競爭對手。但是,由于二者的成長基因不同,小米以智能手機為進入消費者視野,而樂視則是在互聯網視頻內容領域深耕了多年之后開始進入智能硬件生產,所以在政策的壓力之下,造就的競爭結果也十分不同。
小米電視從出生開始,內容就是其短板,只是靠了最初的野蠻生長,安裝各種第三方視頻網站的客戶端才能收看互聯網視頻內容;而樂視超級電視從誕生之初,就有自己的版權內容,要知道,樂視是國內視頻網站中一開始就堅持正版運營的,而且樂視還成立了樂視影業、收購了花兒影視,其內容自制能力不斷增強,和小米相比,其在內容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
正是二者這樣的不同,造就了它們在遭遇廣電總局接二連三的禁令,各第三方視頻應用紛紛關閉了自己的TV端入口之后,不同的體驗和市場結果。小米電視已經無法直接收看任何視頻網站的內容,而樂視的超級電視則可以繼續收看樂視網的內容。剛剛過去的雙11,樂視超級電視以6.4萬臺的總銷量成為冠軍,也從市場層面說明了樂視模式的成功。
正如有熟悉雷軍的人士對媒體說,雷軍在做內容的問題上,一直優柔寡斷,因為害怕一旦做內容就要與政府管制糾纏不清,在這個問題上,他已經糾結有三年。而一晃眼,直到如今小米電視的很多“違規內容”被廣電叫停,小米電視幾乎成了你家里的空殼機子,他才終于開始著急了。
現在的小米電視,除了當做傳統電視機使用外,唯一還有互聯網特點的功能就剩下通過Miracast將手機和pad端內容投射到電視了,這無疑對用戶體驗是巨大的傷害。
這也就可以理解,小米為什么如此急迫的要引入陳彤,補充自己的內容短板。但從另一個方面講,當初推出智能電視時,作為當家人,雷軍竟然認識不到內容的重要性,這也反映了小米的戰略思維相對滯后。
雷軍2013年推出小米電視時,小米手機已經形成一定的口碑和品牌,小米電視依然打著“極致性價比”的旗號,被寄望繼續輝煌,但后來據業內人士表示,小米一代最終銷量應該不足10萬臺。當時小米內部將原因歸結為,電視的供應鏈還沒有理順,元器件供應商、代工廠商以及配送城市和售后都有一定的限制。這些因素在小米二代的準備過程中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小米對其二代小米電視的銷量仍然諱莫如深。而同期發布的小米平板,也并未在市場上掀起大的水花。
歸根結底,小米電視這樣的窘境都是與其內容的缺乏分不開的。在宣布陳彤加盟的發布會現場,雷軍用了“生死攸關”和“迫在眉睫”兩個詞來表達小米對內容的渴望。他終于認識到“用戶買了產品回去是要看內容的”,“買個平板回去主要用途就是看視頻”。
雷軍說:“生態鏈建設和內容運營這一關跨過去,就能增強我們的終端。終端強了生態鏈容易建立,反過來生態鏈強了也能拉動終端,對于智能電視和平板,生態鏈建設是至關重要的事情。”
熟悉這個行業領域的人都知道,雷軍口中的生態這個詞,正是樂視最先提出的。樂視從視頻網站起步,一步步進入智能電視生產、影視內容自制、電商平臺、云計算等領域,初步建立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系統,推出超級電視之后,樂視手機也呼之欲出,和小米的硬件產業鏈將真正形成碰撞和競爭。內容是現成的,小米卻要從0開始建設內容平臺,其難易對比一眼可知。
當然,憑借著手機的巨大成功,小米不缺錢。能夠給陳彤10億美元去揮霍也說明了小米的土豪本色。而從其投資優酷土豆以及入股愛奇藝的傳言不難看出,小米顯然要通過資本收購的方式快速的進入內容領域,取得優質內容的使用權,繞過廣電政策的藩籬,補足小米電視的短板。
但這種資本整合的路線,是否真的能快速將其生態搭建起來,各個環節形成協同效應,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至少從常識判斷,樂視這種完全依靠自身孵化、搭建起自己的生態體系的做法讓人感覺更加穩固和可靠。
一個生態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錢能買來大量股票,卻難以迅速買來一個帶給消費者極致體驗的智能生態系統。
正如樂視智能終端事業群CMO彭鋼所言,平臺、內容、終端之間是互相咬合的,并不是搬一個視頻網站到電視上就叫互聯網視頻海量內容。良好的體驗是硬件、操作系統、內容、應用的有機整合造就的,這些東西的背后是各個團隊長期協作以及產品推出之后的不斷改善,是馬拉松長跑,而不是只靠資本運作就可以解決。
“后面追的人不是不可能追上,而是在這個過程中,要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我們在表面上看到的東西。其他家現在只是買了門票,但是能不能上臺,上臺之后能不能演戲,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彭剛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