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一個領域的開拓者,大多擁有旁人難以匹及的優勢,并且能充分在這個領域占領先機。
而如今,在生鮮市場被各大零售巨頭爭奪的時候,它的開拓者易果生鮮卻敗下陣來。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易果生鮮運營主體上海易果電子商務已于7月30日進入自愿破產重組,與之相關的云象供應鏈和安鮮達也一同破產。
易果生鮮成立于2005年,是我國首家生鮮電商,也是阿里巴巴起初最為看重的企業之一。
企查查顯示,2014年3月,易果生鮮獲得阿里巴巴數千萬人民幣B輪融資;2016年初,獲得KKR和阿里2.6億美元C輪融資;2017年8月,又獲天貓的3億美元D輪融資。
可以看出,易果有著很強的發展勢頭,同時,對于生鮮行業,它也是有野心的。
2016年,易果生鮮戰略升級為易果集團。同年上線獨家運營的蘇寧生鮮,次年在北京等一線城市啟動“一小時達服務”。而此時,阿里旗下盒馬的第一家門店剛上線。
在緊鑼密鼓的布局中,云象供應鏈、易果新零售、安鮮達接連開發并上線,三項業務體系三足鼎立,架起了龐大的易果集團。
然而,發展勢頭一片大好的易果集團,在兩年間卻迅速衰頹,甚至被后來居上的盒馬鮮生反超,最終宣布破產,徹底敗下陣來。
2018年底,易果負責的貓超生鮮運營被轉交給盒馬鮮生,易果失去了阿里這棵大樹。加上公司自身的業務虧損,消息稱,易果打算上市,但沒有一家券商企業愿意承銷易果的公開發行股票。
據多方媒體報道,易果生鮮曾將阿里投入的大額資金用于發展全球生鮮采購的云象供應鏈,而阿里的投入本意是希望其加強天貓超市三公里半徑的即時冷鏈配送能力。
此外,易果生鮮未能有效布局天貓所需的C端零售業務,還在阿里大力布局零售方向的時候與其戰略理念出現分歧,而易果本身固有的模式開始落后于盒馬,最終,運營權只能旁落盒馬。
但是,由于過于依賴第三方,又不能迅速找到合適的業務商,在失去天貓的運營權之后,易果成為了一個沒有長期客戶,也沒有任何零售業務的B2B生鮮平臺。
縱觀易果生鮮的成敗之路,內部的戰略布局起到決定性作用,其業務模式、人員架構、組織安排等都在轉型中暴露出存在已久的問題。
加上其內部決定權混亂,以及一系列不當操作,導致它在阿里看到C端前景的時候沒能抓住機會,反而錯失了長期以來的合作對象天貓。后期,它著眼于B2B方向,卻并沒有在這個方向上跳出對阿里的依靠。
2019年,易果屢次被曝負面消息。旗下平臺官網和APP暫停服務;運營主體被列為被執行人;安鮮達全面解散,員工大量離職、裁撤;資金遭法院凍結......直至今年7月,公布了公司破產的消息。
易果集團的一生看似恢宏,但最終決定其走向的,是在這條競爭激烈的生鮮路上漏掉一次又一次的市場機遇,在還沒有為將來發展鋪平道路的時候,這座大廈已經毀于無數細小的漏洞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