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自家特斯拉保持的記錄被賈躍亭的FF91打破,“鋼鐵俠”埃隆·馬斯克隔空叫板“不服跑個分”。
在今年CES 2017大展上,樂視投資的法拉第未來用全新推出的FF91電動車創造了0-60英里/小時加速2.36秒的新紀錄,吊打了隔壁特斯拉的Model S。
然而沒過幾天,特斯拉CEO馬斯克便在Twitter上主動還擊,稱Model S P100D在開啟了“Plus瘋狂模式”后,其0-60英里加速已經可以達到2.34秒,反超FF91曾創造的記錄。由于具備狂暴Plus模式的P100D早已上市,讓最早明年交付的FF91還未上市就遭遇被現有產品吊打的尷尬局面。

除了加速能力這項電動車對比汽油車的“優勢項目”,由于汽車采用電池直接供電,也更容易搭載一些電子控制元件,例如顯示屏、傳感器、以及互聯網多媒體設備。
所以相比我們討論傳統汽車時,多是討論“軸距、排量、輪轂、渦輪增壓”,而在討論新能源車時,往往是這樣介紹的:
硬件:30多個傳感器、后置攝像頭、激光雷達;
連接性:雙天線、多調制解調器、成套的網絡整合方案;
安全性:藍牙連接、人臉識別;
長續航:大容量電池、支持快充;
智能化:人工智能、自動駕駛。
在新能源車引領的“新跑分時代”,人們對于汽車參數上的關注早已超越了汽車“行駛性能”的范疇,軟件功能同樣被人們所重視。
若不是看到加速能力這項保留的“汽車跑分”項目,恐怕真要以為這是一場智能手機的發布會。
當然大家都明白,“跑分”并不等于“體驗”,開車上路還是要遵守交通規則,平時限速八十,趕上早晚高峰的北京三環,一樣會被堵車堵得生無可戀。
“羊毛出在豬身上”的補貼
“新跑分時代下”,新能源車廠商遍地開花,又是為的哪般呢?
當然是為了賺錢,只不過“出錢的”未必是消費者。
根據商務部官方發言人孫繼文介紹, 2016全年,國內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3.7%,達到2802.8萬輛。
在這2800多萬輛汽車中,新能源車又占了多少呢?僅有50萬,縱然筆2015年同比增長53%,但對于整個汽車市場僅占1.78%的份額。
相比整個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只是鳳毛麟角,遠不及傳統汽車市場龐大。加上電動汽車屬于新興產業,廠商前期投入大。但如果將這些投入均攤到產品之中,由于市場規模小,容易造成每部汽車價格過高,與傳統汽油車定價相比失去競爭優勢。
所以,消費者能給廠商帶來的利潤是極為有限的。
雖然新能源汽車本身“環境友好”的屬性在未來有望成為主流,但目前電動車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核心技術多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為了打破壟斷、提高市場競爭力,國家每年都會為新能源車提供高額的補貼。
根據財政部數據顯示,自2009年起,中央財政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予以補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334.35億元。
面對動輒幾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純電動客車)的補貼,汽車廠商們打起了“騙補”的主意。
根據一份《國內新能源汽車制造企業騙補和違規謀補匯總表》顯示,全國有逾7萬輛來自不同廠商的“新能源車”涉嫌“騙補”。
“騙補”方式多種多樣,情節從輕到重可分為:
未售賣的車輛的提前申補;
將生產車輛分發給渠道或分銷商歸為出售行為領取補貼;
將電池續航里程數“虛標”換取更高比例的補貼;
由于電池與電機分開采購,一些廠商的車內甚至根本沒有安裝電池,僅憑描述冒領補貼;
通過從其他公司取得新能源車牌照,僅憑牌照,無車騙領補貼。
究竟有多大的利潤,讓汽車廠商們鋌而走險走上了“騙補”的道路呢?
根據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普惠制度,新能源汽車企業在研發和銷售環節都能獲得補貼,只要車輛達到規定的技術標準,除了中央財政補貼,還能享受與中央按1:1發放的地方補貼。一輛電動轎車賣出后最高能拿到12萬的補貼,新能源客車最高補貼額度更是覆蓋了車輛的全部成本。
雖然有新能源補貼政策“補貼額不能超過車輛售價的60%”的相關規定,但在廠商“虛高”的標價面前形同虛設,很容易被廠商“鉆空子”。
舉個例子:假設一臺客車成本是80萬,國家補貼50萬,地方政府補貼50萬,我只要把車造出來,不管車的質量怎么樣,也不用管能不能開,免費送給公交公司,就能拿到20萬的差價。這對于汽車廠商和公交公司都是筆穩賺不賠的買賣,而虧空的,則是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支出。
“退火”后的新能源車
業內專家們指出,按照2020年要實現新能源累計推廣500萬輛的目標計算,“十三五”期間新能源補貼額要支出3900億,地方財政將不堪重負。
面對頻發的騙補現象,國家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必然要加大監管力度,根治“騙補”行為。
2月4日,工信部在網站上公布了對7家車企的行政處罰書。其中最為嚴重的被取消整車生產資質;其他廠商問題車輛從推廣目錄中被剔除,追回補貼資金并處以罰款;未出售提前申補的,則暫時扣押50%補貼,直至現有提前申補新能源車售罄之后方可繼續申補。
另一方面,在“補貼”的刺激之下,大量新能源汽車企業入局,我國現已成為新能源車生產銷售第一大國。已經基本達到了鼓勵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的效果。
隨著未來新能源車市場的逐步擴大,為了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將逐年減少新能源車補貼,直至2020年徹底取消。
隨著補貼減少,新能源車會不會面臨逐漸喪失價格優勢,逐步被傳統能源汽車反撲招致淘汰?
也許會,但不是全部。
由于“補貼”的存在,導致大量車企入局,并且依賴國家補貼的“奶水”活得非常滋潤。但隨著新能源車行業的逐步走向成熟,這些廠商終要面臨“斷奶”的一天,去直面市場的“優勝劣汰”。
沒有了補貼的車企,能否繼續站穩腳跟,廠商只有依靠自身的供應鏈與成本控制能力,以及通過大產(銷)量分攤生產成本,才能應對市場的殘酷競爭。
正所謂:
“孩子長大了,是時候出去闖一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