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電商報(ID:kandianshang),作者:電商君,授權轉載發布。
我們真的需要“雙11”?
現在的雙11,電商、物流從業者和消費者都是既愛之、又恨之!
對于電商和物流從業者來說,雙11期間訂單出現井噴,短短幾天的銷售額就能夠相當于平時一兩個月,這種感官的刺激會讓大腦產生大量多巴胺,給人心理帶來極度的興奮和愉悅,就像澳門賭博贏錢、股票連續漲停的感覺。
但是雙11活動人為地將一兩個月的訂單集中在一起,結果導致了雙11期間爆單爆倉,電商賣家和快遞物流都不得不臨時增加大量人手,并加班加點才能完成工作,所以每年都會有相關人員病倒、猝死的悲劇發生。

而雙11前后,由于消費者都在等待觀望或者訂單已經被提前透支,所以商品銷量比平時大為減少,又會導致大家閑著沒事干,大量人力被閑置。
對于消費者來說,在雙11瘋狂剁手、享受巨大折扣的時候,同樣也會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獲得快樂的體驗。這種買到就是賺到的感覺,讓你花了幾千塊錢像賺了幾千塊錢似的,又有誰能夠不愛呢?
但是雙11前后,由于一些商家會把折扣取消或者把價格標高,消費者想要購物時,會覺得很吃虧所以就先忍著不買,譬如說明明天氣已經變冷了,卻偏偏要忍到雙11才買冬天的衣服。
另外雙11期間購物的感覺雖然爽快,但是后面等待快遞的漫長過程卻很煎熬,收貨時的懊惱和退貨時的不爽,也會令消費體驗大打折扣。
現在雙11雖然大行其道,但是這種人為將訂單集中在同一時刻引爆的做法,實際上是違背正常經濟運行規律的。
因為廠商、賣家、物流更需要的是“四季如春”,而不是“一曝十寒”。消費者更需要的是隨買隨用、隨買隨到,而不是在家里“積粟十年”。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雙11之外,后面大家又造出了雙12、618、818等更多購物節。一方面固然是為了制造更多營銷噱頭,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分散雙11帶來的壓力。
拼多多給出了一種更好解決方案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雙11違背正常經濟運行規律,這種造購物節的模式為什么還能夠成功?
對此,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產物。雙11購物節剛出來那會,電商的普及程度遠沒有現在那么高,主要的競爭對手是線下零售。所以當時平臺通過造節,能夠營造出更大的聲勢,然后借此吸引消費者,搶奪線下零售的蛋糕。
第二是雙11總體上還是能夠實現雙贏。雙11雖然有利有弊,但是通過短期內的大量爆單和激烈競爭,能夠刺激商家薄利多銷的意愿,讓消費者也享受到實惠,從而實現雙贏,這一點還是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
不過立足長遠來看,雙11這種人為造節的商業模式,可能會漸漸走向消亡。因為隨著拼多多的出現,給電商行業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模式,那就是基于社交場景和算法推薦的拼團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消費者要購買一件商品時,為了獲得更多的優惠,就會去找他認為可能對該商品有興趣或需求的親友、同事一起拼單、砍價,這樣就等于幫賣家找到了一個精準的潛在客戶。

即便是消費者沒有找人拼單,拼多多也能夠依靠算法,自動根據用戶的標簽屬性,給他推薦同屬性用戶購買過的商品。
一般來說,同一群體的需求和喜好都是比較相似的,所以算法匹配的結果也是比較精準的,這一點在今日頭條和抖音上面已經得到了充分驗證。
以前的造節模式,本質上是將原本平均分布在時間軸上的訂單,人為的聚攏在少數幾個時間節點,從而堆砌出銷量奇跡。
這種縱向聚集訂單的造節模式,由于跟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必然會打亂正常的經濟運行規律。
而現在拼多多的拼團模式,本質上是將同一時空中有相同需求的消費者,聚攏到有價格優勢的部分賣家那里去,從而讓雙方獲得雙贏。

這種橫向聚集訂單的拼團模式,由于跟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并不存在沖突和矛盾,所以不會對社會正常經濟運行造成干擾。
拼多多符合了社會發展的基礎規律
唯物史觀認為: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實踐,就會得到人民群眾支持。
所以既不妨礙正常經濟運行規律,又能夠讓有優勢的廠商和消費者獲得雙贏的拼團模式,注定會是一種比造節模式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一點,我們從拼多多狂飆猛進的發展速度,和拼多多APP遙遙領先的下載量就能夠看出來。
近日,拼多多CEO陳磊在接受新華社、央視等媒體采訪時透露,目前拼多多發送的日均包裹數已經超過7000萬個,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另外十一長假前后,受益于整體社會消費提速,平臺拼多多日訂單量峰值成功突破1億單。
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因為上個月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字來看,目前全國的日均包裹數大概是2億多一點。然后扣除掉拼多多的7000萬個、快手的1500萬個,以及京東、抖音、唯品會等加起來的幾千萬個之后,剩下的阿里系頂多也就1億個左右。
據此來看,目前拼多多已經穩居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了。這對于一家成立僅僅5年的公司來說,毫無疑問是一個奇跡!
另外如果要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話,則APP下載量更具參考價值。
根據七麥數據的數據顯示:
截止2020年10月21日,拼多多、手機淘寶、京東三大電商APP的總累計下載量分別為353億次、226.9億次、148億次,占比分別為48.5%、31.2%、20.3%。
而2020年9月22日至10月21日的30天時間里,拼多多、手機淘寶、京東三大電商APP的下載量分別為5691萬次、3112萬次、2160萬次,占比分別為51.91%、28.39%、19.7%。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目前三大電商APP中,拼多多不僅在總累計下載量遙遙領先,在近30天的下載量中更是一枝獨秀,占據壓倒性優勢。
拼多多成功背后的奧秘
相信大家都很好奇,為什么拼多多的發展勢頭會如此迅猛,在短短幾年間就顛覆了前輩們花了20年構建的江湖格局?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拼多多的商業模式更加先進。
幾千年來,傳統的線下零售主要依靠占據人流量旺盛的地段,但是零售商本身往往并不掌握土地,所以就不可避免要受到地產商的剝削,將大部分利潤以租金的形式讓渡給地產商,因此苦不堪言。
電商出現之后,由于不需要實體門店,打破了土地的制約,讓商戶們不用飽受高昂鋪租的剝削,可以讓渡更多利潤給消費者,所以憑借著價格優勢迅速擊敗了線下零售而發展起來。
但是由于網店本身不能夠直接吸引到大量流量,而且流量的主要入口掌握在平臺手里,所以當電商行業形成寡頭壟斷之后,賣流量就成為了剝削零售商的新形式。
上述兩種模式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天差地別,但本質上卻是殊途同歸。因為地產商和平臺都是通過控制稀缺生產要素,賺取超額利潤的食利階層。
而拼多多的拼團模式,則基于社交場景和算法推薦來分配流量,所以真正打破了“中間商賺差價”的桎梏,讓賣家和消費者都獲得共贏。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拼多多的商業模式就是電商行業的一次“熊彼特創新”,它開啟了電商2.0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