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前開始,各大電商平臺就已經陸續進軍雙十一。
線上線下,快遞加速;滿減、折扣、優惠券;游戲、晚會、明星直播......今年雙十一玩法層出不窮,全方位無死角地覆蓋了我們的生活領域。各大平臺、商家、消費者跨越地域,被這一節日緊緊聯系在一起。
然而,就在狂歡即將到來之前,人民日報《治理升級,優化數字經濟環境》的評論文章赫然出現,給了坐等交易數額飛速上漲的平臺商家們當頭一棒。
文章指出許多電商平臺和商家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平臺促銷定價“先漲后降”、利用大數據“殺熟”、強迫商家“二選一”;商家有償刪差評刷好評,欺騙、誤導消費者;直播間不夠規范,導致消費者維權難等。
文章認為,這一系列的問題不僅使得網絡交易參與主體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更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并提出應該重拳治理電商存在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這篇文章是人民日報對數字經濟的系列點評之一,這篇及時出現的評論,也為這個眾人狂歡的節日提供一分警覺,注入一絲理性。
根據天貓制定的規則來看,今年的雙十一大促分為兩波進行,從11月1日起,第一波活動就已經開始了。天貓淘寶本來希望通過第一波活動為商家蓄能,結合今年實際情況調整戰略,更好地迎戰11月11日第二波促銷。
然而,從第一波活動開始,促銷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的就已經暴露出來了。雙十一被幾大頭部電商主導,在爭搶流量和銷量的同時,平臺之間的不合規競爭,平臺對消費者權益的侵犯等,紛紛引起相關機構和媒體的注意。
其實,早在前幾年的雙十一,此類問題就已經有了跡象,央視、人民日報等媒體也對相關話題進行過討論。但由于今年疫情影響,線下門店還未徹底恢復過來,線上營銷、直播帶貨在商業環境和政策鼓勵下,發展勢頭突飛猛進。
幾大巨頭陸續在各個垂直領域進行布局,為的就是能夠提前搶占市場,擴大商業版圖。此次雙十一空前浩大的全域營銷就可見一斑。但是,激烈的競爭在不斷完善市場商業模式的同時,也將此前存在的問題一一暴露出來。
實際上,在人民日報的評論發表之前,市場監管局、網信辦等行政部門已經對京東、天貓、美團、小紅書等20多家電商平臺進行約談,并在之前發布了關于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監管的指導意見。
就在今天,市場監管總局就《關于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要求交易相對人在競爭性平臺間進行“二選一”、限定交易相對人與其進行獨家交易等行為將構成限定交易行為。
這一意見稿發布后,阿里巴巴、京東、美團、拼多多等電商平臺股價迅速下跌,京東跌逾10%,成為上市以來盤中最大跌幅。
當然,股價波動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但就電商平臺的倫理規范方面來說,幾大平臺做的還遠遠不夠,而且,這些細小因素對平臺們的影響仍然不容忽視。媒體監督和相關部門約談只是對已經顯露出來的問題進行防治,真正的影響或許并不止于此。
作為商業平臺,宣傳造勢、提高銷量無可厚非,但不論是平臺還是商家,眼睛都不能僅僅盯住銷售業績。每個行業都應該遵守基本底線和行業法規,不能打著“消費者第一”的噱頭侵犯消費者的權益。
雙十一終極決賽即將開啟,這一局,“銷量為王”未必全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