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餓了么”是中國最大的餐飲O2O平臺之一。公司創立于2009年4月。2015年8月28日午間,餓了么對外宣布,公司完成6.3億美元新一輪融資。本輪融資由中信產業基金、華聯股份領投,華人文化產業基金、歌斐資產等新投資方以及騰訊、京東、紅杉資本等原投資方跟投。細數下來,這已經是餓了么F輪融資,餓了么6輪融資累計總金額接近11億美元。在完成F輪融資后,其估值也從上一輪10億美金的估值串升至30億美金。餓了么為什么要如此熱切地進行融資?餓了么究竟是缺錢還是大肆揮霍燒錢?餓了么的經營方式到底出現哪些問題?讓我們來進一步分析。
一、餓了么遭遇瓶頸,錢不是萬能的
O2O曾經是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關鍵點,在這個節點上爆破的企業有很多,比如美團、餓了么、淘點點、大眾點評網等等。然而,淘點點銷聲匿跡,美團和餓了么都遭遇發展瓶頸,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是競爭激烈。O2O雖然市場廣大,但是入駐企業也很多,不僅有BAT三巨頭的強勢插入,也有很多互聯網小眾企業。而在最為火熱的餐飲O2O領域,美團和餓了么之間的博弈更是你死我活。誰先搶占了市場,誰就奪得了最后的勝利。于是,很多企業都采用融資方式來維持生存,企圖耗到最后。但是,融資太多很容易對企業的資金鏈造成傷害,也會稀釋創始人的股權,帶來一系列后續難題。其次是擴張速度太快,企業如果步伐過急,而沒有很多的后備資源,就會造成拔苗助長。就餓了么的發展規模來看,截至2015年7月,公司員工突破1萬人,在線訂餐服務覆蓋260多個城市,用戶量近4000萬,加盟餐廳近30萬家,日交易額超過6000萬元人民幣,超過98%的交易額來自移動端。開放配送平臺覆蓋全國260多個城市,“蜂鳥系統”日峰值配送訂單突破80萬單。餓了么以如此驚人的速度拓展,但是融資又不太順利,難免遭遇瓶頸。
二、餓了么發展中幾個方面的缺陷
第一, 戰略定位不明確,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對手在哪。餓了么以校園外賣訂餐公司起家,搭上O2O的順風車,一路過關斬將到此。然而,縱觀餓了么的發展歷程,所挫敗的都是地方性小公司。餓了么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眼光永遠落在不成氣候的新興公司上,直到被美團、百度外賣等巨頭夾擊,才意識到自己沒有準備充分。第二,餓了么推廣手段有嚴重的錯誤。根據調查,餓了么喜歡做線上推廣,最終效果卻是毫無進展。不妨把營銷手段用在線上,利用實體傳單、海報來在校園進行推廣宣傳。第三,融資過分,卻沒有核心盈利模式。餓了么現在的財務狀況可謂捉襟見肘。首先是進行了四輪融資:早期由金沙江創投和經緯創投投資;2013年,紅杉資本領投2500萬美元;今年5月,餓了么與大眾點評網達成戰略合作,并獲得大眾點評等8000萬美元的D輪融資。餓了么的發展時間不過短短六年,就進行了4輪融資,可見燒錢之烈。但是餓了么卻一直沒有合適的盈利方式。餓了么的理想中未來的狀態是對入駐的商家收取一部分基礎服務費(Napos系統使用費),當規模效應上升以后,也有可能形成廣告位和推廣等多種盈利模式。但是目前看來卻是不可能。餓了么究竟還要在市場搶奪戰之中燒錢多久?現有狀態能不能維持到盈利之時?這一切都很成問題。
三、 餓了么的生存之路
餓了么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之中存活下去,主要要客服以下幾點:首先是需要做好市場定位。在幾家主流的外賣餐廳中,淘點點主要集中在杭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白領區域,百度最擅長北京地區的白領區域;所以餓了么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將主要力量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區域。其次,是要深入餐飲行業,多進行調查研究。餓了么以餐飲O2O起家,就可以在這方面做得精深,這樣就可以和美團這種多元化O2O企業形成競爭優勢。然后就是餓了么可以開始適當盈利,通過和商家簽訂合同來穩定合作關系,并收取適當的服務費來緩解資金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