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知識需要付費嗎?在最新一期的《奇葩說》節目里,“得到”創始人羅振宇在聽到選手說他做“知識付費”工作時,當場就急了。三連否認“知識付費”說法,讓現場觀眾大感意外。
羅振宇表示,“知識是服務,不存在為知識付費這件事,就好比有賣油條的,但是不存在一個行業叫油條付費,所有的行業,費用不用掛在后面。”
對此,網友紛紛表示:饒了一個圈還是收費的,只不過是知識付費不好聽換個說法而已。

其實,在知識獲取的途徑上,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最常用的途徑,那就是百度。在大家熟知的搜索標簽之外,百度已逐步構建了以信息和知識為重點的全面和多樣化的移動生態。
與“得到”的知識服務收費不同,百度一直所倡導的卻是免費共享,讓每個人都能零成本獲取同等知識。比如全民參與編輯的百度百科,截至2019年8月,百度百科已經收錄了超1600萬詞條,參與詞條編輯的網友超過680萬人,幾乎涵蓋了所有已知的知識領域。還有百度知道、百度經驗等等,每個人都可以免費的從中獲取實用的知識。
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近期的財報電話會上透露:“百度知識產品已經積累了數十億的高質量內容。”9月份,用戶在知識類產品上的時長比6月份上升了41%,百度百科和百度經驗上的視頻內容播放量增長了36%。

知識搜索是用戶的剛性需求,百度知識類產品具有全面性和唯一性的價值。以“如何修改wifi密碼”為例,這類具有實際操作經驗的知識往往只能通過百度才能搜索到最佳答案。實際上,知識共享早已有之,百度代表的互聯網模式,實實在在加速了共享速度,不僅擴寬了知識范圍,還極大地降低了分享門檻。在百度等免費知識平臺出現之前,我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多半來自書籍報刊,效率較低。而百度這樣的知識平臺實際上帶來了知識的普惠,從此以后,經濟困頓者也可以利用免費知識改變命運,信息在各個地區平等地流動起來。
正如經濟學家汪丁丁說:一流的知識只能免費,這是因為它只吸引少數能夠理解它的人。這些人是最可寶貴的,他們原本不應付費,他們投入的理解力和伴隨著理解一流知識的艱辛,價值遠遠超過任何付費知識的市場價格。
技術的發展讓知識的獲取更加簡單直接。在百度百度知識內容的平均用戶時長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看到,“得到”的第一個訂閱專欄產品“李翔知識內參”團隊在今年5月宣布解散,知識付費大潮正在消退。一增一減之間,大眾已經自行為知識是否應該付費做出了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