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種基建項目的興起,很多傳統行業開始踩著新基建的風,加快了“數字+”、“智能+”升級的腳步。尤其在今年疫情影響下,AI新基建充分展現出了強勁的創新力和驅動力,比如智能測溫、口罩人臉識別等剛需技術火速上線,比如智能門禁、刷臉梯控、無感通行,以及無接觸服務機器人、無人值守停車庫等大量非接觸式應用的高效生產和落地。
而所有這些新技術、新產品和前沿應用案例在2020深圳高交會上都有了一次集中的展示與亮相。從現場情況來看,人臉識別產品已成規模化態勢落地各行各業,人臉識別產業鏈發展迅猛。這當中,以虹軟視覺開放平臺為代表的一批兼具技術和資源實力的行業賦能者還在本屆高交會上頻頻釋放信號,要在該領域加大投入推動AI新基建與剛需結合并更快地走向普及化。
據悉,虹軟視覺開放平臺一直以來通過“免費離線SDK”和“技術賦能”為行業熟知,今年高交會期間重磅推出了“產業鏈沃野計劃”,旨在通過技術輸出、人才培養和產業鏈市場打造,為AI新基建發展提供全面賦能,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加快產業智能升級。
讓產品落地更簡單,為供需雙方提供精準對接
時至今日,“刷臉即可、無需接觸”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青睞。人臉識別等AI技術已經成為當下為人熟知、隨處可見的技術創新元素,也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最好的切入口。
在此背景之下,眾多中小企業也希望能分享到AI帶來的紅利。而事實上,在行業里面真正能夠實現從完整產品開發到硬件適配落地的企業并不多,對于大部分中小企業他們很可能只是擅長于其中某些方面的研發或市場資源。因此,需要更有效的助力支持,幫助他們快速獲得需要的資源和能力,真正實現AI規模化落地商用。
順應這一趨勢,專注構建人臉識別產業上下游生態的虹軟視覺開放平臺產業鏈市場應運而生。目前產業鏈市場已經上線了從算法到硬件,從整機產品到各類行業解決方案的一系列優質產品,可以為供給端與需求端實現精準對接,有效縮短人臉識別產品從需求到落地的時間。
同時,對于過去的硬件、軟件方案都需要額外花費大量成本進行調優,以保證算法能夠高效地運行在各種硬件平臺上這類情況,虹軟產業鏈市場提前為需求方整合好軟硬件,所有上線產品都經過虹軟視覺開發平臺的認證與調優。這樣一來,AI產品落地將更簡單。
產業鏈分工協同,推動人臉識別應用規模化落地
今年高交會上,虹軟視覺開放平臺連同攝像頭模組、開發板、整機、行業解決方案等8家合作伙伴,將線上的“產業鏈市場”搬至線下,方便開發者、中小企業在現場進行直接的互動交流和業務對接。
【虹軟產業鏈合作伙伴現場合影】
從最新離線算法AcrFace 4.0 到業內首款適配RV1109平臺的人臉識別算法,從全套人臉識別軟硬件的一站式采購到各類已經廣泛商用的落地產品,如紅外人臉識別測溫、無接觸式考勤簽到、食堂刷臉支付、人體測溫智能訪客機、人體測溫智能門禁機、人臉識別智慧廣告機等,虹軟視覺開放平臺在本屆高交會展現出了從生產制造到市場拓展全鏈條的創新應用景象。
如果說免費算法賦能帶來的是AI技術門檻的降低,那么虹軟產業鏈市場給企業帶來的就是看得見、摸得到的落地效果。據了解,目前虹軟視覺開放平臺及產業鏈市場服務的開發者數量已經超過23萬,搭載相關算法的激活終端數已經超過2500萬臺。
借助產業鏈各層的分工協同和資源整合優勢,各行業領域的企業都能將虹軟產業鏈市場的軟硬件能力快速集成在自身業務系統中。如今,虹軟視覺開放平臺產業鏈市場賦能的細分行業超百個,如工地、校園、商場、旅游、廣告、零售、樓宇、交通、會展、酒店等等。
以生態破解細分化市場挑戰,“沃野計劃”加碼賦能千行百業
人臉識別要進一步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落地,最大的限制是基于算法和軟硬件結合的完整研發鏈,比如不同場景涉及的算法調優和方案部署需要區分考慮,比如各細分領域存在著產品投放時間壓力大、成本難以負荷等問題。基于此,行業呼喚一個共生共贏的生態系統。
本屆高交會上虹軟產業鏈市場發布的“沃野計劃”正是為構建一個這樣的生態系統而來,該計劃旨在產業鏈市場進一步成為視覺AI產業鏈上下游茁壯成長的千里沃野,并更具包容性地幫助產業鏈服務商、終端需求商、應用開發者獲得持續的成長與商業成功。
“產業鏈沃野計劃”主要有四方面內容:其一,加快產業生態成長:面向中小企業,定向流量扶持,讓視覺AI的好生意不再難做;其二,加速開發者培養:提供兩大技術編程、產品架構兩大課程體系;其三,開放虹軟市場推廣資源,與合作伙伴聯合營銷;其四,繼續擴大原創視覺AI技術開放,打造聯合解決方案,并推進視覺AI在各行各業的規模化落地。
整個計劃由點及面,多線并進。不難想象,未來在“沃野計劃”的全面賦能下,視覺AI產業鏈將高度協同起來,將AI能力輸送至多個行業領域,就如同涓涓細水,涌入到各個行業客戶的業務鏈條當中,向著精細化落地的方向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