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一道烈焰劃破海南文昌的天空,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之旅。
在此次發射現場中,有一群"10后"浪花也格外耀眼。這群孩子在由在線青少兒英語品牌51Talk承辦的2020"中華少年說•戰'疫'好榜樣"全國青少年英語主題演講活動的總決選中脫穎而出,前往海南進行冬令營活動。此次活動的重頭戲就是親臨嫦娥五號發射現場, 感受科技的力量。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相聚海南文昌。最遠的女孩李禹芃來自大慶,她穿越近4000公里,小小的身軀抵抗著凌晨的困意,只為一睹"嫦五"風采。
"我在書本上讀過楊利偉叔叔的故事,心中一直有一個航天夢。這次來到現場,我非常激動。其實,航天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我們努力學習,鍛煉身體,每個人都能成為未來的'航天人'," 李禹芃說道。
"發射的時候整個大地都在震動,太壯觀了!"來自北京的6歲男孩智鵬興奮得呼喊道,"我要分享給Bacon老師!"據智鵬母親介紹,孩子平時在51Talk平臺和菲律賓外教練習口語,把每天的所思所想用英語分享給外教已成為孩子生活必不可少的樂趣之一。
來自深圳的女孩孫逸雯在現場也接受了采訪:"難以想象,這樣的龐然大物居然騰空而起,像流星一樣。它不僅帶走了衛星,也承載了我們所有人的夢想,非常的壯觀!"她也準備將自己的游學經歷分享給自己的朋友和同學。"之后我還想做一個Vlog給國內外的小朋友都講講嫦娥五號抓土的故事。"
孩子們的表現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對這群"后浪"來說,能夠近距離觀禮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將會在他們的人生中添加濃墨重彩的一筆。值得一提的是,在觀禮結束后,前來游學的小朋友們還將中國探月工程的科普視頻翻譯成英文,以此讓更多人看到中國的成就和國力。
探月工程,中國的必爭之地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
別人探月搞了幾十年,我們現在為什么還要去搞?
或許有不少民眾會有這樣的疑問。
事實上,探月工程既是人類的進步,更是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體現。從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到中國的探月工程,月球上能源豐富,具有重大軍事戰略地位,成為各國爭相建立軍事基地的新平臺。
上世紀80年代日內瓦聯合國知識產權總部的展臺上,中國展出的是一個景泰藍花瓶,而美國人展出的是一塊月球巖石,蘇聯人展出的是加加林的照片……
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30多年前中國科學家獲得了一塊由美國科學家贈送的月球巖石,從而發表了12篇高水平的論文。
我國的探月工程發力雖然較晚,但卻并沒有重復別人的老路,實現了多次跨越。嫦娥一號衛星首次繪制的月球三維全圖中,有9種探測到的元素是國際上從未公布的。每次嫦娥的升空,都伴隨著全球探月史的"首次"。
探月工程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是中國經濟、科技騰飛的見證。讓嫦娥奔月的美好故事,成為如今衛星探月的事實,隨之而來的也是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國際對話中"底氣"十足。
民族自信的崛起,是與世界平等對話的底氣
除了航天工程,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正以量子技術為制高點,在人工智能、生物科學、地球空間科學等領域多點開花、集群突破。全球科技競爭日趨白熱化,激烈程度前所未有。
這些年來,我國科技事業密集發力、加速跨越,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并行、領跑階段,科技實力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全球創新指數第十四位,但我國與建設科技強國和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還有較大差距。時移勢易,機遇依然在我。切實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才能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無論硬實力還是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還是要靠人才實力。沒有一支過硬的人才隊伍,任何創新都不可持續。縱觀世界科技發展史,從探索到實踐,從實踐到創新,從創新到超越,只有對世界"高精尖"的科技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才有前進的可能。那么,作為世界第一通用語言,英語的研習依舊是每一位中國青少年的"必修課"。
中國青少年接過對話世界的話筒
學英語,是幾代中國人"刻骨銘心"的共同記憶。英語是陪伴我們最"長久"的科目之一。在一次次升學考試中,英語的重要性不輸語文和數學;進了大學后,四六級考試依然是大學生必須邁過的一道坎兒;對于那些有志于出國深造的學生,還要面臨托福、雅思、GMAT、GRE等一系列考驗。
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改革開放四十余載,當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少年意識到英語學習不是為了遵循社會游戲規則來"通關",而是為了獲得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好的傳播中華文化,新時代又賦予了"對話世界"新的含義。
"我要將這次衛星發射的全過程,寫進我的英文日記里,然后分享給我的美國好朋友,告訴他們月球探測器有多宏大""我要在在線課堂上與我的菲律賓外教討論一下,嫦娥五號探測器是如何構成的" "我用媽媽的手機拍攝了現場視頻,我要發到網絡上"……
從這些古靈精怪的51Talk小學員身上,我們不難看出語言與文化的雙向交融。多學習一門語言,就多靠近一種文化。在強調互相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時代,這是當代青少年理應內化吸收的常識。
無獨有偶,在去年年末舉辦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現場,兩位年僅9歲的51Talk學員黎子琳、陳鶴途也有幸站在國際舞臺上,用流利的口語進行全英文演講。從"熊貓保護"到"減塑環保",孩子們從自己的視角闡述全球熱議的環保話題,向全球傳遞中國青少年的環保之聲。
中國一直在積極融入世界,愿與他國分享繁榮,愿與世界共同發展,"讓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對話世界"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當代青少年的責任與擔當!
中國的脊梁在哪里?
在未來,在中國的下一代!
梁啟超先生說:"少年強則國強!"
魯迅先生說:"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
李蘭娟院士也曾說過:"希望國家給青少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和價值觀,把高薪與高福利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技術人員……讓孩子們明白真正偶像的含義,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梁之才!"
少年立志,科技強國!
愿中國的"下一代"青少年!
勿忘初心,勤奮苦讀揚國威,
更待未來,鯤鵬扶搖九重天!
奔涌吧!中國后浪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