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春節越來越近,春運也正式拉開帷幕,這場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活動,在中國人眼里,只有兩個字——回家。不管天南地北,路途有多艱辛,都擋不住一直漂泊在外,歸心似箭的游子們。
熙熙攘攘的返鄉大軍里,每一個人背后都有一個關于回家的故事。

(寧波國際會展中心鐵路臨時售票點,長長的隊伍中,廣西小伙梁獻貴趴在隔離欄上睡著了,這是他三年來第一次回家)

(75歲的老母親因腿腳不便,兒子便全程背起母親踏上回家之旅)

(春運途中,一位年輕媽媽在大雪紛飛中把孩子裹在胸前,一邊用牙齒銜著孩子的衣物為孩子遮擋風雪,一邊拖著行李匆匆趕路)

(買不上票的外來務工者,組成摩托車大軍,繞過汽車高鐵,騎車穿越省市,載著妻兒回家)
在這場返鄉大潮中,擁擠的人流,輾轉的路途,惡劣的天氣,無一不是思鄉之情的厚重與艱難,而那句說了幾十年的老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隱藏著中國人對過年最樸實的信念——“團圓”。
一年在外,漂泊奮斗300多天,春節就像一場大型回鄉之旅的集體召喚,而關于春節的記憶總能觸碰到我們心里那塊柔軟的地方。記憶中的年味,不論是和家人一起剪窗花,貼對聯,還是放鞭炮吃餃子,都是縈繞著一股喜氣洋洋的氛圍,兒時的年味,不僅來自于那些從不忘卻的過年傳統,更藏在大大小小的年貨里。

其實,過年千里歸鄉,裝滿的不止一顆倦鳥歸巢的心,也少不了滿滿的年貨,帶給每個家人的濃濃年味祝福。
行李中的年貨不僅是咀嚼年味的干果零食,更少不了為父母購買的一些禮品大件,這不僅是一種年味儀式感的添置,也是作為子女的一種孝心回饋。
小時候,過年都是由爸媽操辦好,購置年貨時,我們要什么零食,要什么禮物,都是爸媽滿足我們的心愿。而現在,在買給父母的年貨中,也藏著我們的“私心”。年貨作為一種給父母物質上的回饋,我們總是樂意挑選那些“最貴”的年貨,在潛意識中,舍得為父母花錢的程度,是我們對自身孝心和愛意的衡量。也是一種“我有能力讓你們過上更好生活”的無聲表達。

每次過年回家,大包小包的年貨里,無論是給家里買的“掃地機器人”還是幾千塊一斤的西湖龍井,這些最潮最貴的年貨,每年都被diss好久,從“家里什么都不缺”到“過日子要好好攢錢”這些話也聽得能背下來了,可他們那份藏不住的喜悅也是真的,不是因為那份年貨有多貴多難得。每個子女都對年貨禮物的“隆重”和“貴”有執念,要用最好的東西來回饋父母最好的愛。
世間的好物,林林總總,每一個人對"最貴"都有一個價值尺度,而追問最貴的年貨是什么,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答案。 1月15日來京東,搜索 “最貴的年貨”,了解關于最貴年貨的答案。在所有年貨好禮間,挑選一顆真心和愛意回饋,京東年貨節,好禮相隨,不止溫暖,2020年,與你共度溫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