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视频二区_亚洲欧洲日本天天堂在线观看_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_中文字幕不卡一区

公告:魔扣目錄網為廣大站長提供免費收錄網站服務,提交前請做好本站友鏈:【 網站目錄:http://www.430618.com 】, 免友鏈快審服務(50元/站),

點擊這里在線咨詢客服
新站提交
  • 網站:51998
  • 待審:31
  • 小程序:12
  • 文章:1030137
  • 會員:747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億邦動力(ID:iebrun),作者:廖紫琳,授權轉載發布。

無論一座大廈如何光鮮輝煌,都有隱秘的角落。

在剛剛結束的“辛巴燕窩打假案”中,著名職業打假人王海號召購買燕窩的消費者維權的同時,還通過微博發出組合拳,鼓勵受害消費者們可以委托自己進行消費維權,但條件是收取50%賠償款作為委托費和律師費,還設定了打假起步費為1000元。

如果說王海的“公司化”打假是“打出名堂”,那么這些月入“萬把塊”的散兵游勇就更千姿百態。社交平臺QQ上存在大量職業打假人群,偶然被拉入群中的林正,發現了不少有關這個行業的“隱秘的角落”。

對他們來說,在這樣一個灰色地帶游走、牟利,不能缺少狡猾和陰險。帶兵打仗,孫子兵法講以多剩少才是上策,韓信則推崇背水一戰,證明以少勝多也是對的,方法論不同但目標一致,就是要贏。“打假”如同打仗,假貨是敵軍,打假人拼的就是“穩準狠”。

打假,假冒

師傅帶徒弟,賠償五五分

“新人免費帶一單,下車五五分。”

一進群,林正就收到了這樣的全體消息。在職業打假人圈子里,他們形成了一套“黑話”,甚至還有打假群主把行業黑話整理成一個群文件,以供新入群的小白們學習,文件的名字被稱作“名詞解釋”。

比如,“上車”的意思是別人帶著你一起打假;“車票”是指跟著別人上車,要給別人錢作為好處;“先車后票”是說得到了賠償再給好處;“吃貨”的意思是僅在平臺上要求“僅退款”,即只退錢,不退貨,也不需賠償。

從群里刷屏的消息來看,這群職業打假人們主要抓住的是產品標簽、宣傳用語等方面的“小辮子”,以舉報、起訴到工商局、法院要挾商家,要求給予3倍或10倍賠償作為“封口費”,還有部分打假人們是直接發起訴訟索賠。

例如,在購買海淘進口奶粉大筆訂單后,以“沒有中文標簽”為由索賠;或是商品詳情頁里包含“最”、“100%”等極限詞;再比如拿出某保健食品檢測證書,“某成分含量超過國家推薦用量”,職業打假人要求商品總價格的10倍“封口費”......

在打假群內,時不時就有“打假老人”發布類似這樣的信息:

“來兩個賠償,可下車600/800,車費50,自備本金9.5,百分百下車,不下車退你車費和本金,最后下車后分我兩百。”

隨后,群成員們就紛紛扣“1”,意思是共同參與這場打假。

“師傅帶徒弟”、“老鄉帶老鄉”,是打假圈里最常見的搭配。

在圈子里,有拿得出手的打假案例才有資格當師傅,群里有一條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鄙視鏈”,拿賠償的看不起吃貨的,賠償大于1000元的才算是大額賠償。

“一般來說,師傅收徒是要收費的,我見過的是1888元一位。”

拜師最大的好處是能夠得到“消息源”(有問題的商品鏈接)。師傅發現“目標鏈接”就會告訴他的徒弟們,偶爾也會在同行QQ群里共享“情報”。

“當時,我們只要看到,某一個產品的全國銷量都漲了,那就糟了,肯定是被他們(打假人)買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商家,如是說。

有一次,有商家在經歷了被某地級市打假人,幾乎同時敲詐兩筆賠償后,連那個省的訂單都不敢發了,商家態度是:“寧愿不掙這筆錢,也不能冒風險。”

賣保健品的劉方了解到,雖然有同一商品同時遭遇多人打假,但不會出現同一人在同一店鋪打假多次的情況,“這應該是他們的行規。”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事訴訟法》、《產品質量法》是他們入門級教科書,打假群里提供的還有打假成功案例剖析、工商投訴舉報范本、賠償標準等等。流傳的說法是“吃透這幾部法律,基本上月入上萬不成問題。”

林正從打假群群主那學到的打假標準流程是:先跟賣家聊天、談心,不要直接入主題,慢慢地將法律知識告訴商家,同時給予賣家自行百度查詢法律條款的時間,在聊天氣氛緊張到極點時,直截了當地說需要按照法律要求賠償。

“商家說要舉報我,怎么辦?”群成員的一句話打破了打假群午后的安靜,還連說了幾句臟話。

據林正描述,群主當時是這樣說的,“賣假貨報警是不可能立案的,法院也不會受理。他(商家)說他報警了,你叫他拍報警回執。”語氣十分篤定。

后來這場打假結局如何,林正也無從得知,給他留下的印象卻很明確,“打假其實是與商家間的心理博弈戰”。

“空手套白狼”的生意

剛剛入行的打假新人,往往有些焦慮,這時候群主總會如是安慰:“最差的情況也只是退款退貨而已。”

大多數情況下,他們對于“打假翻車”的擔憂,最終抵不過“小成本、高回報”的收益誘惑:

2塊錢的商品換來400塊的賠償、500元的本金撬動2000多元的封口費、下單2000塊獲賠1萬多......

經營醫療器械的商家余婷告訴億邦,打假人也是有段位的,門檻最低的是打“極限詞、虛假宣傳、三無”,比如最XX、100%、第一、無正規授權等等,更高段位的是商品與描述不符、“成分含量超標/不足”等等。

上個月李慧的美妝新網店剛剛開張,就被兩批打假人盯上。

她清楚地記得,開業的第二天就涌進來了大筆訂單,結果48小時未能發貨,直接賠付了商品總價格的5%給了顧客,“拿到錢,顧客就退單了”。

第二次是打假人直接在后臺申請退款,理由是“虛假宣傳”,打假人指出“抗菌消淤”是醫療用語并不能用于美妝產品的宣傳。他直接留了個聯系方式要求賠錢,不然就舉報到工商局。”

據《招商早知道》報道,調包、篡改標簽,偽造、變造證據,或者把不存在質量問題的“標注瑕疵”當作欺詐問題進行碰瓷,索取賠償,這類情況也時有發生。

“成本太低了,揪商家的‘小辮子’只需要看個商品詳情頁,再用鍵盤打幾個字,和商家扯幾句,就拿到錢了。”

在商家們看來,職業打假人干的就是不勞而獲的事情。

即使在初期與商家私下協商不順利,職業打假人們告到工商部門、法院后,案件受理費最低僅需幾塊錢,大多數的縣、鎮法院的受理費也只是10元-50元不等。

“如果勝訴,這些費用都由商家來付。”

“他們用訂單號找平臺客服就能拿到賣家的個人信息,拿著這些就去法院起訴了,或者投訴到工商局了。”林正介紹,賣家收到法院傳票后,基本上3-5天就會主動聯系(打假人)。

大多數商家聽說鬧到法院或者工商去了,會被嚇唬住。即使商家應訴,維權成本高也是商家們面臨的現實問題。

“根據現有法律規定,打假人是在自己當地的法院提起訴訟,商家收到法院傳票后,需要到起訴法院打官司,那些法院都是某個市、某個縣里,我們公司法務五六個人每天都在全國各地打官司,一年有兩三百起案子。”劉方說。

劉方經常遇到的情況是,打假人拿著幾十年前的法律條文起訴他們,但實際上有更新的法規可以證明他們是合法合規的。往往職業打假人們是廣撒網,碰運氣打假,看哪個商家先慫先給錢。

劉方見識過最忙的打假人是,“一上午開7個庭,都是他告的商家。”有媒體報道稱,不少職業打假人兩年提起的行政訴訟案件已超過了600件。

他告訴億邦:“他們還有各種流氓手段,你來了(法院),他們(打假人)就撤訴,過兩天他們又起訴,一來二去,商家折騰不起。”

打假人們也深知這一點,他們告訴剛入行的新人們,“下單金額很重要,限度合適就行了,賣家來的話就需要考慮各種費用,還要擔心能不能打贏官司。”因為,大多數商家的心理是,如果賠償金額不大,也就賠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能打折的賠償金”,是推動商家忍氣吞聲的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商家們的說法,一般情況下,只要打假人要求協商,或者工商調解,都是可以還價的,最夸張的時候,能夠在要價基礎上打兩三折,他(打假人)開口要幾千塊錢,最后可能就三四百塊錢解決了。

余婷就曾遇到過,“開口要七八萬,最后一萬出頭解決的。”在7、8年的創業生涯里,余婷遭遇過十多起打假,她說:“百分之八九十就是私了解決的”。

林正在打假群里也見到過,因“索賠2100元,磨蹭了1個星期,最后300元下車”而發牢騷的打假人。打假群里,師傅往往會教導打假新人:“別貪心,1萬元的賠償金‘吃’70%左右就行了。”

變味兒的職業打假

“以前一年被打假幾百次,現在好多了,只有個位數了。”劉方回憶說:“2016年以前,只要他(打假人)去工商舉報,大部分一舉報他們就贏,最后我們賠錢,鬧到法院去,法院也是支持職業打假人的。”

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高院2015年發布的浙江法院《消費者權益保護白皮書》,2010年浙江省法院共受理各類消費者權益糾紛民事案才386件,2014年已達2735件。

可以作對比的是,2010年起訴淘寶、天貓等平臺賣家的案件還只是零星出現,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均在100件以下,2014年達到190件。

劉方總結認為,職業打假人找的不是產品的麻煩,而是手機上(如商品描述)的麻煩、條規手續的麻煩。換句話說,“他們打的不是食品安全的問題,而是手續的問題,這應該由行政部門來監管的。”

上述白皮書也提到,大多數職業打假人們買到假貨,不是第一時間向工商、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等單位反映或訴諸法律,而是向商家勒索,要其花錢買平安;有的多次買同一問題商品并分次起訴,試圖獲得多份懲罰性賠償。

這一情況,在2016年前后開始扭轉。

2016年國家工商總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明確將職業打假人排除在“消費者”之外,法院不再支持職業打假人的判例也開始出現了。

與此同時,電商平臺一經發現惡意敲詐勒索的職業打假人賬號后,也會對其做出限制登錄、封禁異常賬號等處罰措施。打假人們的經驗是,“一個賬號最多(打假)四次,就要被(平臺)風控系統限制登錄,如果是白號(新號),頂多2次。”

慢慢地,“打假風氣就變了”,劉方說。

圖片

如今,為了應對依然少量存在的職業打假、敲詐勒索,商家們也根據經驗總結出了一套應對辦法:

一方面是預防打假,比如要求運營人員熟知新廣告法,避免使用敏感、違規的描述詞,或者商品到庫后著重核對商品信息等。

“如果遇到高級打假人,他注意到了你、甚至廠家都不知道的方面,比如含量、成分問題,那就只能‘認命’,畢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熟知一本幾千頁的藥典。”劉方告訴億邦。

另一方面是,疑似打假訂單不發貨,或發貨后攔截。

如果一個訂單的收貨手機號為空號或無實名認證的新號、要求開發票、收貨地址不詳細,多為放快遞柜或某某超市、購買數量或金額偏多,倉庫和運營人員就會慎重起來,起碼會去網站上查一下是不是打假人下的單。

據了解,在電商賣家們自發組建的“反惡聯盟”網站上,收錄了166萬“惡人”信息,包括打假師、差評師、敲詐師、刷單師等等。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26年來,無論是商家,還是消費者,都需要清醒認識到,如果商品的確存在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假冒偽劣的問題,那打假人的存在無可厚非。

哲學家漢娜·阿倫特在《平庸之惡》一書中寫道:惡是平庸的,你我常人都有可能墜入其中。把人完全同化于制度之中,服從制度的安排,默認制度本身隱含的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行為,甚至成為這類行動的實踐者,雖然良心不安,但依然可以憑借體制來給自己他者化、冷漠的行為,提供辯護。

當“打假”成為“假打”,職業打假人們抓住瑕疵性問題,向商家敲詐勒索,以此牟利為生,這既偏離了立法本意和保護消費者的初衷,也成為了社會體制下的“平庸之惡”。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林正、李慧、余婷、張海、劉方等均為化名。

分享到:
標簽:互聯網打假 直播帶貨 電商打假
用戶無頭像

網友整理

注冊時間:

網站:5 個   小程序:0 個  文章:12 篇

  • 51998

    網站

  • 12

    小程序

  • 1030137

    文章

  • 747

    會員

趕快注冊賬號,推廣您的網站吧!
最新入駐小程序

數獨大挑戰2018-06-03

數獨一種數學游戲,玩家需要根據9

答題星2018-06-03

您可以通過答題星輕松地創建試卷

全階人生考試2018-06-03

各種考試題,題庫,初中,高中,大學四六

運動步數有氧達人2018-06-03

記錄運動步數,積累氧氣值。還可偷

每日養生app2018-06-03

每日養生,天天健康

體育訓練成績評定2018-06-03

通用課目體育訓練成績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