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云正在發生變化,隨著云計算的普及,企業為了避免云廠商鎖定,采用多個云廠商的服務或者產品。于是,新的問題產生了,企業如何在異構平臺上無縫管理、部署和遷移其應用。以前混合云是面向資源的,現在面向應用了。”青云QingCloud應用及容器平臺研發總監周小四針對容器混合云發展趨勢如此描述。
針對這種趨勢,青云QingCloud自主研發了KubeSphere容器平臺,是一個以Kubernetes 為基礎,管理云原生應用的分布式操作系統,提供可插拔式的開放架構,使得第三方應用可以無縫對接進來,從而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
當前,混合云已大勢所趨,成為了企業的標配。調研數據顯示,93%的企業正在采用多云策略,在多云中的混合云占87%。因為混合云需求來源于業務,尤其是應用上的訴求,所以云原生應用成為了必然。
KubeSphere如何滿足企業混合云以及云原生應用的需求?主要得益于以下三點:
一是Kubernetes 3.0可提供多集群管理。多集群管理不僅僅是管理底層的基礎設施,它還添加了應用層面的功能,一方面部署應用時可以跨集群部署;另一方面還提供了應用管理平臺——OpenPitrix,它提供面向云原生應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幫助企業上架應用、下架應用、分發應用等。
二是Kubernetes 3.0容器平臺優勢。首先,KubeSphere提供了用戶體驗優秀的控制臺,包括零學習成本的極簡 UI 操作,DevOps 即點即用,不斷完善可視化的微服務治理,實現應用跨平臺分發、統一管理。其次,得益于早期云平臺研發和公有云運營,青云QingCloud有豐富的經驗,包括開發底層基礎設施(存儲、網絡)以及企業常用的中間件、應用模板,這些能力也輸出到了KubeSphere,讓KubeSphere底層的基礎設施變得穩健和易用。最后,通過做大量的企業級特性增強工作讓其真正符合企業需求和IT現狀,同時,兼容企業傳統應用。例如,很多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無法一步跨入云原生領域,KubeSphere提供了一些工具,讓他們不用改原來的代碼,就能直接部署到云原生應用平臺(容器平臺)上,實現平滑的兼容。
三是KubeSphere具有顯著的全球化特點,生態友好成為其競爭力。據悉,KubeSphere是開源項目,以開源的方式迭代;與云原生應用基金會CNCF保持緊密合作。同時,提供了全球化的站點——KubeSphere.io,還提供了面向本地化的站點,如中國站、土耳其站,后續KubeSphere還會有更多本地化站點。此外,KubeSphere的溝通渠道也采用全球通用的方式。
除了以上特點,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經理于爽告訴記者,KubeSphere 3.0可觀察性與之前版本相比更強。KubeSphere從最初的產品里,圍繞著可觀察性給用戶提供了很多功能,包括基于租戶的監控、基于租戶的日志檢索等。在KubeSphere 3.0里,這部分功能得到進一步的加強。此外,平臺安全能力也進一步加強,能夠滿足金融類用戶風險管控、審計等業務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容器云原生已經到了爆發期,突出的表現是用戶越來越多,使用場景越來越復雜。隨著物聯網和邊緣計算的興起,大量的用戶和合作伙伴都在采用云原生技術做智慧樓宇、智慧城市等智慧場景。那么,面向未來,KubeSphere下一步該怎么走?
對此,周小四表示,云原生應用相對IT來說是重構的過程,要打破原有的東西,做一些重構。重構必然會帶來需求越來越多,KubeSphere用戶越來越多,需求也會反饋到KubeSphere上。作為開源項目,KubeSphere團隊不應該做所有的事情,而是應該做最核心的,必須考慮它未來的發展方向。在云原生應用領域,容器平臺廠商將來的競爭一定是生態的競爭。KubeSphere下一個版本,也就是4.0版本,會在架構上做一些改造,持續增強架構的開放性。
“未來,KubeSphere的標簽有兩個,不僅僅是Open Source(開源),也是Open Architecture(開放架構)。KubeSphere只提供最核心的,比如管理基礎設施、工作負載,提供系統級別的服務,比如監控、告警等,其他都交給Open Architecture。另外,我們還會幫助企業建設集團云和社區云,提供一些運營功能,比如計量模塊、統計報表等,以一種插件的方式完善整個生態。” 周小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