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愛范兒

每年的 CES,都是一年里最重要的硬件展會之一,也是消費電子行業的一次「大秀」。
然而由于疫情的關系,今年拉斯維加斯會展中心沒能迎來游客潮,大部分廠商都是在線上直接發布新品,再放出幾張官方渲染圖,給大家飽飽眼福。
「秀場」的部分沒有了,也失去了近距離體驗實際產品的機會,的確讓 2021 年的 CES 少了點存在感。
所幸,那些長相古怪,但具備著新奇酷特征的設備,以及大公司們最前沿的概念產品,仍然在過去幾天里頻繁露臉。
雖然它們大部分還不具備廣闊的商業前景,可能還無法走向量產,但勝在有趣,說不定還能提供些有意思的點子。

卷軸手機
LG 一直都是家有趣的公司,雖說體量不大,但總喜歡折騰一些創新型設備。比如過去兩屆 CES 上,那款像卷簾門一樣的電視機,以及今年展出的透明床頭電視,都吸睛無數。

秀屏幕技術也算是 LG 的拿手招數了,除了大屏,今年 LG 還官宣了一款卷軸型手機:LG Rollable。
它可以讓屏幕如同畫卷般,從手機展開變成小平板,或是重新收起變回手機大小,思路和現在的折疊屏手機類似,都是為了實現大小屏的融合。

▲ 去年 OPPO 展示的卷軸屏手機
從形態來看,LG 這款手機和去年 OPPO 展出的卷軸手機十分相似,均是靠拉伸屏幕來緩解折痕問題。區別在于,這次 LG 并沒打算玩概念,而是計劃在 2021 年年內,把它推向市場。

▲ 一鍵切換顯示器形態
可彎可直的顯示器
LG 的另一款設備也和屏幕有關。它是一個可彎可直的顯示器,一鍵就能切換。比如說當你看電影時,就能用直屏欣賞,玩游戲時則切換成曲面,更符合游戲黨對于沉浸式體驗的要求。

由下往上拉伸的屏幕
在屏幕這塊,TCL 今年也不甘示弱。該公司在 CES 上展出了兩款卷軸屏幕,其中一個可以由下往上緩緩拉出,使屏幕面積進一步延展。
和折疊方案相比,TCL 說這款卷軸屏可以令機身厚度控制在 10mm 以內,問題就在于,機身內部空間是否會因此受限。

超大號的卷軸屏
TCL 的另一款屏幕是 17 英寸的 OLED 卷軸屏,據稱它采用了「噴墨打印式」技術,可以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良品率,也有利于今后柔性屏設備的普及。

再來看一段 TCL 為卷軸屏設計的使用場景:隨手拉開就是一張「活點地圖」。假如這類屏幕的成本足夠低,應該是可以取代紙張的。
▲ ROG 的翻轉筆電
讓我們把視線轉到筆記本電腦這邊。筆記本依舊是 CES 大展上最重要的產品線,基本上,只要是你能想到的 PC 品牌,都在 CES 上更新了自家的產品線,數量繁多琳瑯滿目。

▲ 聯想拯救者系列
不過在主流產品之外,我們想說的是一些造型異類的非主流筆電。

自帶墨水屏的筆記本
先說下聯想,它家的墨水屏筆電今年升級到了第二代,名叫 ThinkBook Plus Gen 2。最大的變化就是 A 面的墨水屏,幾乎填滿了整個正面,尺寸也達到了 12 英寸,就像是在你的筆記本上貼了一塊 Kindle。

按照聯想介紹,這塊屏幕能夠以卡片化的形式顯示信息和待辦事項,還可以打開微軟 Office,開啟瀏覽器等常用應用。意味著就算你不打開筆記本,也可以用這塊墨水屏上工作(不過應該沒什么人會這么干吧。)
可以給筆記本使用的無線充電板
在宣傳這款筆電時,聯想還順帶展示了一款配件:給筆記本充電的無線充電板。

▲ 想法不錯,但給筆記本設計無線充電板貌似沒什么價值啊
有關這款配件的信息并不多,但據 Techcrunch 介紹,它其實是 Energysquare 公司研發的電傳導充電方案。
簡答來說,只要給設備貼上導電貼紙,再將貼紙一端和設備的 USB 充電口連接,就能讓它獲得無線充電的功能,理論上也能實現給任意設備充電。

能變「Switch」的概念筆電
另一款要說的聯想產品是名為 Lavie Mini 的概念機。它是聯想與日本 NEC 的合資企業開發的,而且是當下市場已經非常少見的「口袋本」。

體積小,還不是它的特別之處,更有意思的是,你還可以將鍵盤折到屏幕后面,然后在左右兩側裝上手柄,變成和 Switch 一樣的掌機。

它還有個獨立底座,可以提供額外的 USB 口,連接電視輸出視頻。

這款概念機,也讓我想起了去年 CES 外星人推出的概念掌機「Concept UFO」,同樣借鑒了 Switch 的設計理念,但主要玩的是 Steam 游戲。

▲ GPD 就是一家很喜歡做小型筆電的廠商
拋開大廠不說,這類打著「便攜掌機」名號的 Windows 產品其實也已經在市面上出現。比如開發了多年的 SMACH Z,還有國內的 GPD。
不過,這個市場確實是太小眾了,加上很多產品因為尺寸限制,配置并不高,關鍵是價格也不便宜,所以真正買單的人并不多,更別說和真正的游戲本硬碰硬。
口紅也要玩定制

▲ 沒想到吧,口紅也能「模塊化」設計
雖然 CES 主要面向的還是消費電子品牌,但其實也有很多跨界公司來展示新點子。比如這款由 YSL 開發的「個人口紅定制機」Rouge Sur Mesure,可能就會讓很多女生眼饞。

整個設備的使用非常簡單:你可以挑選三管口紅原料,放到機器里,然后再在手機端開啟 App,調配出自己喜歡的口紅顏色,機器就會在頂部圓盤內,生成出對應的口紅,而且頂部的化妝盒還能取下來隨身帶走。

這還沒完,如果你平時看到某位明星的口紅很漂亮,還可以讓 App 從照片取色,又或是讓它根據你今天的穿衣搭配,給出個性化推薦色。
最后要說的是,YSL 這款設備并非是玩票性質的概念機,產品的正式上市時間是在 2021 年 9 月,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加入愿望清單了。
內置排泄物傳感器的健康馬桶

TOTO,人稱馬桶界的蘋果,多少人為了讓自己的菊部而不惜花大價格購入一個馬桶蓋,從此讓如廁體驗也變得極具幸福感。
本屆 CES,TOTO 再接再厲,推出了一個可以檢測健康狀態的馬桶。它內置了多個傳感器,用來檢測排泄物的狀況,然后就能提供詳細的健康建議(比如要多吃蔬菜,補充維生素等),還能借助與皮膚接觸的馬桶蓋,獲得體溫等資料。
越來越蠢萌的家務機器人

今年三星也帶來了全新的機器人產品,其中的「Bot Handy」可以通過攝像頭,自動識別物體形態或位置,然后進行抓取或移動操作。

從視頻展示的場景來看,這個機器人自帶一根機械臂,還會顯示笑臉的表情。它先后完成了洗碗,整理碗柜,整理衣物,插花,甚至是倒酒的工作,完全就是一位稱職的家務小能手。

它隔壁這款,則是三星的健康型機器人「Bot Care」,主要提供的是行程安排、健康管理、教育學習等管家類服務,更類似于一位私人助理。重點是,兩款機器人的外形都挺萌的,也是拯救懶癌的救星。
自帶 RGB 燈,可以充電的口罩

▲ 擁有紫外線 充電功能收納盒的 N95 口罩,不愧是概念產品
雷蛇也是一家喜歡在 CES 上發概念產品的廠商。今年這個 N95 口罩 Project Hazel 就很拉風,不僅自帶祖傳 RGB 燈,左右兩邊還使用了可替換、可充電的呼吸機,并內置揚聲器和麥克風,方便戴口罩的你和別人溝通。

此外,它還是一款采用了透明塑料的口罩,如果再加上它的燈帶設計,估計就算是在黑夜里,路人也能看清你的帥臉了。
自帶 60 英寸屏幕的椅子

▲ 雷蛇:搞什么量產,夠酷就行
雷蛇的另一款產品是個電競椅,但特別之處在于它椅背后的那塊 60 英寸卷軸屏。看著是很酷炫,但估計是很難走向商用了。另外它的手托部分還有專門放鍵鼠的小桌子,整體一套下來,是非常標準的宅男神器。
索尼牌無人機

接下來要說的是索尼,它在 CES 上展示了一款新型無人機,名叫「Airpeak」。
從視頻來看,這款無人機采用了四旋翼設計,還配備了兩個起落架,底部則可以掛一個索尼的 Alpha 相機,用于錄制視頻,整體更像是一款定位專業高端影視拍攝的設備。

索尼在宣傳無人機時,還在視頻中植入了一輛汽車。它不是別家的,正就是索尼去年展示過的 Vision-S。
不過這輛索尼牌汽車與去年首次亮相的設計基本一致,考慮到索尼并未分享該車的更多信息,目測短期內也很難看到上市計劃了。
上天越來越容易的飛行汽車

說到汽車的話,這次通用公司也在 CES 展示了一輛四旋翼設計,支持垂直起降的飛行汽車。它能夠以時速 88 公里的速度,在城市上空飛馳。
而??吭谒舯诘?,則是通用打造的一款自動駕駛汽車,就之前在硅谷出現過的短途接駁車很是類似。
專業打牌桌

最后再說幾款非大廠的新品。一個是由 Arcade1up 推出的游戲桌,它內置了 50 款卡牌、棋牌類桌面游戲,并且都是由一塊大號觸屏呈現的,而且每次點擊都會有震動反饋。目前這款產品正在 Kickstarter 眾籌中,不知道有沒有內置四川麻將?
智能眼鏡,首先要像眼鏡

雖說智能眼鏡的熱度已經降下來了,但依舊有公司在堅持迭代技術。Vuzix 公司就在 CES 上展示了全新的智能眼鏡,它希望借助 MicroLED 面板,實現顯示屏的小型化。不過目前這塊屏幕只能投射出單色圖像,而且面積很小,想要走向成熟仍需要一段時間。
治愈系貓尾巴

實體化的電子寵物 Petit Qoobo,外觀和市面上的貓尾巴抱枕類似。但這款產品內置了很多感應器,可以根據你撫摸的速度和力度做出反應,甚至還能檢測到四周聲音,并搖動尾巴。
如果你沒機會養貓,但又想過 Rua 貓生活,不妨考慮入手一個,告別云吸不是夢。

總而言之,今年的 CES 也算是就這么過去了。線上舉辦的形式,確實讓「展會」的味道變淡了不少,有人甚至覺得,就算不掛上 CES 的名字,今后讓廠商在特定時間點扎堆發布新品,也不會讓人覺得突兀。
另一方面,想在 CES 上看到真正成熟的新技術依舊很難。彎起來的屏幕、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而早幾年業界常說的智能眼鏡、AR/VR 等關鍵詞,則越來越少的出現在 CES 上,問題也是在于技術不成熟。
到頭來,實用主義依舊是最有價值的,傳統筆記本、電視、智能手機等產品,構成了我們當下的數字生活;而概念,至始至終只能是我們對未來科技的美好憧憬。
或許這也沒什么不好,畢竟沒有等待,又何來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