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要貼近應用,小朋友不理解的和老師上課用不到的,做了也沒用。”
“有用”是作業幫智能技術實驗室負責人王巖對于“好技術”的定義,也是其團隊一系列產品研發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20年1月起,專注力檢測、離席檢測、距離檢測功能先后在作業幫直播課產品“小組直播間”內上線。借助AI視覺識別技術,研發團隊滿足輔導老師、家長、學生的切實需求,解決了孩子上網課“溜號”、“距離屏幕過近”等實際問題,讓人工智能技術于在線教育場景中真正落地。
AI教具:為輔導老師、家長減負
保持學生課堂專注力,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傳統雙師制線上大班直播課,輔導老師是課堂專注力的“人工監督員”,同時負責一兩百名學員,很難照顧到每一個人。
而在作業幫“小組直播間”,課堂,輔導老師則裝備上了高效智能的“AI教具”。基于AI視覺識別技術,研發團隊開發出專注力檢測和離席檢測功能。當系統依據學生上課表現識別出專注力較低的學生時,跟課的輔導老師將會收到提示,并可一鍵點開學生的直播視頻查看,然后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提醒學生。
在2020年底的一次調研中,87.8%的輔導老師認為,該功能對工作很有幫助,不僅在上課時,能提醒走神的孩子認真聽課,在課后的回訪中,也可以向家長反映孩子的聽課情況。
這讓產研團隊感到“驚喜”。現在,對于輔導老師來說,專注力和離席檢測已經成為高效的輔助“教具”, 在學生“溜號”走神的時候及時把他拉回來,而當檢測到學生已經離席時,輔導老師可能就要直接“找家長”了。
在系列功能設計時,王巖團隊了解到,很多家長都在給孩子報網課后想了一些方法,讓孩子與屏幕和書桌保持一定距離,“家長們對于小朋友的視力問題很在意。”
敏銳捕捉到家長這一“剛需”,團隊研發出距離檢測功能。通過AI視覺識別技術,系統可以判斷孩子眼睛與屏幕的距離,每隔15分鐘左右提醒一次。一旦屏幕距離小于規定參數,學生端便會彈出文案警告,直至坐姿矯正后,警告才會消失。
AI研發:“有用”大于“炫酷”
在王巖看來,無論是距離檢測還是專注力、離席檢測,這一系列依靠AI技術的視覺互動功能背后,都有著共通的研發邏輯:定義任務,收集樣本。
在定義問題上,“眼睛與屏幕的距離”以及“學生是否在畫面中”都可以較為輕松地判斷,但團隊對于“專注”這一較為主觀的因素,卻很難給予一個清晰的定義標準。
無論在哪種場景下,專注力都很難有標準定義,“它的維度太多了,比如有的學生會習慣性的偏頭,我可能認為他不是很專注,或者是手上總有小動作,比如學生會經常摳手,這都是一些很主觀的判斷。”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定義專注也是件難事。王巖在研究學生聽課狀態時發現,有的學生可能在發呆,但是畫面呈現出來的和沉思沒有什么太大區別。這就對AI視覺分析識別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多次討論和權衡之后,研發團隊將頭部、手部、肢體、表情等多種行為結合制定出一套判斷標準。“不能說100%,但是準確率極大提高。”王巖表示。
對于技術團隊來說,研發難度并非是決定是否要研發某一功能的關鍵,對教育是否有實際用途才是決定因素,“我們設計這些功能都是從功用出發,希望它們在學習中能夠產生實際價值,而非炫酷。”
AI應用:在線教育為人工智能落地提供良好契機
“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可能是大多數人對于AI技術的印象,但在王巖看來,人工智能最廣泛的落地場景,是在線教育領域。“AI技術在在線教育領域的應用雖然沒有那么高深,但它的使用者卻足夠多。那么多用戶,我們的一個小功能,很多人都能使用到。”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0中國K12在線教育行業研究報告》指出,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為K12在線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已被運用于在線教育課程、服務和教學管理的全流程。
作為中國最大的在線教育公司,作業幫始終致力于以科技驅動教育創新發展,堅持將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開發作為發展重心,不斷優化在線教育基礎設施建設。
技術的進步永遠是為需求服務。從小朋友日常使用的集體發言、語音彈幕,到手勢識別、專注力/距離檢測等功能,作業幫團隊通過一個個精心打磨的功能,讓課堂更活躍,讓學習更有趣。同時,也讓AI技術這個看是“高深”的前沿科技有了廣泛的落地場景,讓更多用戶有最直接的感知。
在王巖看來,在“接收反饋——滿足需求”這一產研循環中,AI技術也在和學生共同成長,“我們想讓機器聰明起來,學生也聰明起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而在這一正向循環中,AI技術將持續賦能作業幫在線課堂,引領更加智慧的在線教育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