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8年8月以來,美國互聯網公司已經辭去了累計25萬的員工;自2008年11月以來,在美國的500強企業中,已經有36萬人被裁員。這儼然是一個經濟黯淡的時期。但是,這對互聯網尤其是娛樂和社交類網站來說卻是一個好消息,它們依然保持火爆的狀態。原因是什么呢?人們選擇逃避現實。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人正在花更多的時間到娛樂和社交網站上。失去工作的人們轉而投身到廉價的娛樂(如在線游戲和娛樂網站)中,以此作為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他們還參與到社交網站,期望在那里找到朋友或者工作,重新與老朋友進行聯系,或者與同命相憐的失業人群共同交流。
在經濟危機侵襲的幾個月里,網絡游戲等形式的在線娛樂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Facebook等社交網站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

互聯網在經濟蕭條的時期充當了一種“社會麻醉劑”的角色,因為互聯網能夠驅散經濟危機帶給人們的壓力。此時的互聯網正像是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候的電影。當時失業的人們往往會花一些錢去看電影,這樣才可以讓他們暫時忘卻生活困頓的壓力。
艱難時局造就火爆的互聯網,這在美國早有先例。2001年9月11日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以后,互聯網的流量激增。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社會心理學和人機交互學教授羅伯特-克勞特(Robert Kraut)稱,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當時人們都紛紛轉向網絡聊天室,來逃避殘酷的現實。
當然,艱難時期的互聯網發展是一個雙刃劍。網站的商業模式依賴于網絡廣告的銷售,網站流量的增長可能會帶來廣告銷售額的增加。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們雖然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會選擇面對互聯網,這同時也意味著人們購買力的下降。所以廣告和廣告客戶都會變得越來越來,網站也可能會逐漸走向低迷。直到經濟復蘇,網站才會迎來真正的輝煌時刻。(邵貴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