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創作可以區別為兩類,一是技術類,二是藝術類。書法家只關注技術,則為書匠。書法家唯有把技法當成情感表達、心緒安放的線條助力,才可以讓書法泊滿情愫與心意,從而達到依書抒情的境界。縱觀書法歷史,技術類為多,藝術類為少。特別是當代書法,能象著名書法家袁季新先生這樣,把書法當成抒情的大手筆,更是稀有鮮見。
如果沒有書法抒情,就不會有王羲之執筆寫蘭亭,寫得心手雙暢,天朗氣情。同樣,如果沒有抒情,也不會有顏真卿所作祭侄稿的滿紙悲壯。當然,蘇東坡如果沒有依書抒情的感念,恐怕也不就會有寒食帖的古今永傳。袁季新習成書法,同時修養深厚的傳統文化,其學識與修為源于家學的加持,也源于他對國學文化的一概興趣。
說到底,袁季新先生是一個非常正宗的傳統文人,所以他的書法不會有粗糙的流弊,不寫江湖風。也不會是展覽體為展覽而造作定制,不寫于心于情不干系的東西。文人寫書法,貴在遂心應手,天質自然。像他這樣擁有心跡變化成筆跡,興來可抒胸中氣,粉壁長廊留字跡的創作過程,與懷素寫自敘帖、與張旭寫古詩四帖是同類共通的!
袁先生磨礪書道,有窮研篆籀的覺悟。取法泰山碑的正大氣象,參意嶧山筆的典雅圓活,把篆書一體寫得飽滿圓厚,豐姿多神。很善于筆法的使轉策略,轉筆處多,逸轉而過,不是俗筆的轉折成滯,自始致終可以把中鋒行筆控制得游刃有余。所以他的篆書筆意很滑暢,絕無結與節,這是貴得筆法的根基,也是把篆書寫得剛柔相濟的重要資糧。善作篆書者,既是尋到了書法用筆的本與源!依源本覺悟書道,水到渠成!
前面說過袁先生是一位傳統文人典范,所以他的行草書風就有文人書法的灑脫自如,書如其人的修養,真實不虛。人是雅君子,書是儒雅風。他的行草書法習成,很在意觀覽歷代名家名帖,觀之入眼,即刻上心,可以與古帖交流對話,識得其形,曉得其神。心里有,肚里明,再作臨習,當然可以形神兼備,尤貴于神。
技達高處謂為巧,藝攀峰巔必是妙。其書法融合了蘭亭序的筆墨變化機理、伯遠帖的天質之然之品,還有蜀粟帖筆墨的鋪陳痛快。可以把側入中行的筆法表現得惟妙惟肖,側入時輕盈快利,中行時力透紙背,把行草寫得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極有文人信札體的風度和風骨。流水下灘非有意,自然而成!這樣的書法不失實用功能,富有藝術觀賞價值,把書法的“技”與“藝”相當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正是文人書風的龍脈傳承!
著名書畫評論家 田源 2021年3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