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鴿到第三期了,急了吧各位。
公布答案吧,香港賭片第一次轉折,來自程剛導演的《賭王大騙局》,將賭片武俠化,引入武俠元素,客觀上洗白了賭博在市民心目中的“非法”屬性。時間是1976年。
但當時武俠片中的門派元素和舊時“千門八將”的騙術分隔還有商業潛力可以挖,因此電影人們并不著急。

真正將各種千門角色整合集中在一起,將賭片英雄化、神化、俠客化的是一個非常非常胖的王姓導演。
他就是:
杜琪峰的入門恩師
在《槍火》里被打死還要吃口意面那個胖子
在《黑社會》一言九鼎最后被踢下旋轉樓梯的老叔父
他就是王晶-------的親爹
王天林!

他在1980年為TVB拍攝的《千王之王》創造了第一個賭神式的人物,千王羅四海。
比電影層面的《千門八將》其實還早一年。

這兩個項目的編劇工作,都有他兒子,王晶的參與。
那個時候,他還不叫“不是女人”。
顯然,這個日后創造了“賭神”的男人當時還挺迷茫,在賭片集中英雄化和千門八將之前猶豫不決。
他要猶豫的事情還很多,比如要不要去前臺當一個演員。
據說是日后的“賭神”周潤發斷絕了他這個念想,因為發哥偉岸的身影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王晶就大概知道了自己的斤兩。

但是,大家也知道后來王晶也沒少在大家眼前露臉,自己的電影就不說了,《倩女幽魂》里的縣太爺演的就相當不錯,他又有自信了,那是因為有一天另一個演員出事了,導演找他救場,他才知道和別人比,自己的硬件條件其實還是可以的。
那個出事的演員叫曾志偉。新藝城七怪之一,也是導演。
新藝城七怪里,光頭佬麥嘉,愛小子泰迪羅賓,還有曾志偉長的都不咋地,不妨礙演戲,和他們比,王晶算是眉清目秀了。

就這么個貌不驚人的細肥仔,以編劇導演制片人聞名華語影壇,卻依舊創造了一個很有特色的角色,那就是M《千王之王2000》里的那只肥螳螂!
有的演員演了一輩子戲也創造不出一個特色角色,有的人演了一輩子戲放佛都在演一個角色,而王晶就憑這么一點點露臉時間居然能影史留名。那是奇跡。

據說王天林的太太非常嗜賭,一度搞得王家經濟十分拮據,但賭博卻是王晶的福星,他的電影處女作,就是老爹創造的大IP《千王之王》的電影版,《千王斗千霸》。
這個一會再說,1981年王晶有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日后片名比電影還響亮的《打雀英雄傳》,這部也是謝賢主演的,這部強烈推薦找原片看看,比2006年陳小春那部牛逼多了。主要是電影的某些元素設計影響了后面三四十年的賀歲片麻將場景的設計,當然還有許冠杰的那首同名主題曲,膾炙人口,市井十足。

總的來說,《千王斗千霸》其實主要是具有賭博元素的諜戰片,主要突出的還是抗日的特工周旋故事,但從王天林的《千萬之王》到王晶的處女作《千王斗千霸》,父子倆一起塑造的千王四哥羅四海,已經具備了第一代賭神的影子。
當然那時候還沒有“賭神”這個說法,“賭神”這個名字是向華強在地攤某小報上看到的,覺得小作文質量不行,但這個名字很霸氣,就用了。
千王羅四海已經具備了賭神的第一個屬性,集合性,賭片武俠化的兩大特點,第一是將賭術門派江湖化,在構建的獨特價值觀中賦予其虛構的“正義”屬性。第二是賭徒俠客化,賦予賭徒一夫當關,無所不能的俠客屬性,不再需要舊社會真實存在的“千門八將”的配合。也就是所謂“能力集中化”,打造單一英雄的集合體。

這是區別于傳統江湖騙術式賭片最明顯的地方。至此,賭桌上的所謂“賭術江湖”的局面算是正式成型了。
之后王晶趁熱打鐵,推出了四哥系列的《賊王之王》,之后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比起這個,其實王晶編劇,孫仲導演的《千門八將》,似乎更值得一說。

首先,開門見山,這是個挺失敗的劇本。
電影質量還行,娛樂性也可以,片中千門八將大戰毒魔的橋段有些八大門派圍攻光明頂的意思,又是典型的賭片武俠化早期的作品。
你能在片中發現因為不知道怎么處理,用八仙過海里處理八仙的“蠟像化”手段演繹的千門八將。
那場景,要多雷人就有多雷人,時代原因,理解一哈。
其中有一將還是王胖子親自出演的。算是時代回憶,王晶少有的自己說了不算的正經角色。

但這個劇本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平衡好千門八將的故事,可以明顯看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寓意就是八仙要有各自的功能,要突出一個各顯神通。但能做好這點的人并不多,更別提平衡好了。當年金庸大師開《天龍八部》的時候主角明顯也是八部天龍,結果你們也看見了。八仙和十兄弟都是有傳統文化支持的,那為什么同樣也來自傳統舊社會的“千門八將”就編不出來效果呢?
那是因為“千門八將”只是個傳說,本質上就是街頭賭術騙局做局的配置,他天生就不太適合拿來武俠化,甚至英雄化。

王晶顯然也對自己這次失誤耿耿于懷,很多年之后,再重啟塑造conman賭俠系列的開山之作《賭俠1999》的時候,又把千門八將的由來讓劉德華重新解釋了一遍。
所謂千門八將:正、提、反、脫、風、火、除、謠。

正將:就是正式出面主事的人,也就是《賭俠1999》里劉德華的角色。
提將:賭檔里邊上的托兒,專門負責勸人入局玩哄抬氣氛的氣氛組。
反將:用反面方法或激將法,來誘人入局的人,屬于反串氣氛組和磨刀手。
脫將:當個局穿幫,幫人逃脫走路,逃脫的人,和搶劫組準備的司機差不多。
風將:專門收風或情報,也就是望風的,視察環境的。
火將:負責武力解決,即打手及殺手。
除將:負責講數,以及散局的善后,類似幕后大哥或者智囊。
謠將:專門散布謠言,引誘老襯,羊牯,編造謊言騙人入局的人。
這一套組織下來,就是典型的街頭蹲點小賭檔騙人的配置。當然條件好一點也可以代入一些高級騙局,比如我見過的將“千門八將”的配置玩的最好的是TVB的電視劇《千謊百計》。值得一看。

但這套玩意唯獨不適合拿來“武俠化”,更不適合洗白了英雄化。怎么看怎么別扭。
更別提照著八仙標準照的模樣整個千門八將的造型了。
因為誕生的時代原因,從《賭王大騙局》到《千王斗千霸》再到《千門八將》。用武俠電影的模式,用武俠片的“江湖紛爭”世界觀代入賭博,取得的成果今天看也是不倫不類的。
為什么?
因為我們不身處那個時代,無法理解時代浪潮下的特殊環境,自然也無法代入那個時代的特色。
正如現在的娛樂圈似乎再也拍不出邵氏時代的民俗三段式風情電影了。
王晶搞完《千王斗千霸》《賊王之王》算是導演出道之后,開始轉戰浪漫愛情片領域,再次回到賭博電影已經是1989年的《至尊無上》了。

可以明顯看出在《至尊無上》中賭博已經完全高端化,洗白化,再也不用依托傳統武俠江湖世界觀進行硬編了。
這又是發生了什么呢?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劉德華的兩部傳記片自己思考一下。
他們是《五億探長雷洛傳》和《賭城大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