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27日刊|總第3068期
國產劇的類型變得越來越難定義了。
這不僅是觀眾的直觀感受,也是來自業內主創的真實心聲。在僅憑借單一類型無法出頭的今天,制作方們將創新思路放在了類型疊加和元素混搭上。混搭并不是什么新鮮事,關鍵在于:如何依靠疊加帶來的錯位感和混搭的調和能力,給觀眾帶來意料之外的觀劇體驗。
近年來,已有不少劇掌握了這一創新密碼,如《以家人之名》對家庭+青春的二重混搭,古裝劇《大宋少年志》里諜戰、青春元素的嫁接,再如《警察榮譽》在刑偵之外,讓人看到了好久不見的市井劇、情景喜劇的影子,《唐朝詭事錄》則將志怪注入了探案中……
這些混搭劇的出現,讓創作者們打開思路。畢竟“難定義”也意味著,主創們在試圖掙脫既定套路與匠氣的禁錮,向新天地邁進。
剛宣布殺青不久的電視劇《鳴龍少年》就是一部難定義的作品。

這部劇由陳舒編劇,丁黑執導,張若昀、黃堯領銜主演,講述了兩位老師帶領一群差生逆襲的故事。開機至今,網友們的目光始終熱切,除了主創陣容足夠亮眼,人們還預感到了這部劇將不同以往的校園劇,戲里戲外都包含了反常規與顛覆性的能量。
帶著這份好奇心,影視獨舌對話了剛拍完戲的丁黑導演,聽他聊了聊關于《鳴龍少年》的創作始末與“生活哲學”。
以下,是他的講述。
不是校園劇,而是全民向的生活劇
拍《鳴龍少年》不在我計劃之內。這是哇唧唧哇抓了將近兩年的劇本,他們找到了張若昀擔綱主演,導演還沒定,張若昀就推薦了我。
我當時覺著這是部青春校園劇,我歲數不小了,為什么找我呢?接著我看了一下劇本,也想聽聽他們的想法,既然要合作,創作理念就要一致。他們沒有把《鳴龍少年》完全定位成校園劇,這個故事本身的風格很難定義。
《鳴龍少年》主要人物的生活背景、生活經歷,以及群像人物關系,既跨了時間又跨了階層。它是一個全民向的故事,更偏生活劇,而不是以往認知里的青春劇。

以高考最后一年的高三逆襲班來構建故事,聽上去有點老套,但實際故事的寫法和故事人物的發展,頗具新意。
“鳴龍少年”的核心人物是雷鳴(張若昀 飾),在他周圍環繞了由幾個少年組成的逆襲團,從中二的角度來說,有點組團升級打怪的意思。整部劇的外包裝都很熱血很燃,海報上的雷鳴帶有濃厚的科幻感,和這部劇的內在精神很契合。
可以說,《鳴龍少年》的情感表達方式和人物關系的構建,都有二次元的精神特質。它的敘事形式也有自己的特點,一集一個故事,每集都有序幕以非寫實的狀態概括本集的主題和命運情感,有很大的虛擬性和想象性。
《鳴龍少年》的主故事線發生在2018-2019年,在此之外,還會涉及主角的童年和未來。雷鳴這個角色就有好幾個年齡段的故事,一直回溯到了11歲。在寫人物的人生經歷上,這部劇是比較實的。
畢竟《鳴龍少年》還是一部以現實主義為基底的電視劇,雖然有二次元的精神特質、有想象,還有情感抒發,總歸不會脫離現實主義的基本創作原則。

劇中的幾個少年是00后,因為地域、階層和環境的差異,我們不敢說他們是這個年齡段的典型代表,只能說編劇團隊做了大量的調研,也跟蹤了一些原型人物,整個創作建立在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嚴謹考察之上。
多場景+群像+電影感的敘事挑戰
在《警察榮譽》之后,和若昀再次合作《鳴龍少年》,肯定更默契,尤其在拍攝現場交流想法時,我們稍微一比劃就能配合得很好。

雷鳴這個角色對于若昀來說,是一個挑戰。雷鳴比他稍微大一些,經歷和閱歷更復雜。所以在把握角色時,我們比在《警察榮譽》的拍攝現場交流得更多。
《鳴龍少年》是一部包含了老師、學生和家長在內的群像戲,選角工作量不小。當時我們在選角的時候出了幾個方案,根據不同演員的表演能力、表演經驗和年齡感來進行群像的搭配。每個人物都有三四位候選演員,集中培訓以后,根據各自的可能性,最后搭成了現在的班子。
所有候選的演員都非常優秀,很感謝他們參與集訓,但因群像戲的形象搭配要取整,所以很遺憾,不是讓所有人都能參與進來。
現在很多劇組都非常重視劇本圍讀環節,我們只不過是把這個時間延長了一些,最后兩周,所有演員都加入圍讀。

進入拍攝后,之前預料到的挑戰基本都出現了,雖然事先做足了心理準備,但也沒想到挑戰這么大。這部劇的劇本跟通常意義上的電視劇不太一樣,《鳴龍少年》里融會了很多電影思維。
我們通常說一個電視劇有電影感,指的是畫面和技術,但真正的電影感其實是電影的劇作思維,這和電視劇還是有差別的。它不完全依賴于演員形象,人物的刻畫方式會有大量的蒙太奇組合和情緒延伸。
在高三年級的背景下,《鳴龍少年》以十來個學生作為刻畫主體,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前史和成長史。
這部劇的場景非常多,以集為單位,平均三五天就有場三四百人的群像戲,完全不同于電視劇圍繞人物身上的一個戲劇沖動或幾個戲劇矛盾來構建線索的敘事方式。

拍攝恰逢長沙最熱的時候,8月份學校放暑假,我們有20多天的時間。我記得剛到長沙時就有三十幾度,跟北京的桑拿天一樣,我感慨怎么這么熱,長沙當地人跟說我:“這就熱了,現在才哪到哪。”
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把三個學校的所有內容搶下來,眾多人物、眾多場面、巨熱的天氣,想想都是噩夢。
確定自己能確定的
在我看來,生活劇不該拒絕生活中的各種形態。
假如可能的話,把喜劇、正劇、悲劇融匯成一個整體的電視劇,是我一直想要拍的。
生活中的人肯定不會只有一種類型或風格,那很單調,所以像《鳴龍少年》這種跨度比較大,人物眾多的劇,必然包含著對人生的復雜感受和生活的各種特質。
就整個劇集市場而言,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電視劇越來越難定義,越來越細分,也越來越未知。
我覺得拍難定義的作品,可能也是創作者在現實環境中的本能選擇。不知道這種選擇對還是不對,創作有時候很主觀,有時候也很被動,這些都只能事后再說,創作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這里。

從我自己的興趣來講,肯定還是想拍一些沒拍過的東西,對于創作的感受,對于生活和人的感受,我希望能找到新的課題來回答。
我很欣慰我和團隊之間的默契,在各種不可能的條件下,他們能在關鍵時候豁出去打硬仗。而且團隊成員相對年輕,會不斷反饋給我新鮮的東西,他們也在推著我走,像《鳴龍少年》這種中二熱血的戲,他們都很喜歡。
今年大家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最大的確定性就是一切都不確定。不論是疫情還是行業寒冬,都讓我們對很多東西不確定了。身處現實肯定會受影響,我覺得重要的是怎樣去超越不確定性。

回顧過往,凡事有利也有弊。要是總想等一切都確定了再考慮下一步,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只能立足自己,想辦法確定自己能確定的。
你能干什么,你想干什么,你認同什么,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連你自己都不相信,對自己想做的東西都沒有信心了,那就不能繼續了。
這時候,可以停下來看一看。當我還想做的時候,我愿意排除焦慮,排除干擾,讓我相信的東西呈現出來。
【文/飛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