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當國產(chǎn)劇的創(chuàng)作陷入瓶頸,最先殺出重圍的,竟然是懸疑劇。
潘粵明的《白夜追兇》,秦昊的《隱秘的角落》,白宇的《沉默的真相》,郭京飛的《對手》,都是近幾年叫好又叫座的懸疑好劇。
其中《白夜追兇》、《隱秘的角落》,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年度劇王”。
懸疑劇能成為主潮,好作品一部接一部,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懸疑劇自帶的“先天優(yōu)勢”。
懸疑劇本身,不僅有燒腦的劇情,緊張刺激的智斗和勾人心神的線索,更有結(jié)合動作、槍戰(zhàn)甚至愛情等元素,從創(chuàng)作角度來說,土壤肥沃。
第二個原因,網(wǎng)劇拓寬了創(chuàng)作尺度。
相比傳統(tǒng)電視劇,網(wǎng)劇的審核尺度放寬,懸疑劇可以大膽探索尺度的邊界,對案件、對人性,甚至社會體制,都可以涉及更深。
但這股浪潮洶涌了3年,突然又在今年變得“風平浪靜”——
截至目前,今年上線的懸疑劇有幾十部,每部都是演員陣容強大。
但真正算得上優(yōu)秀的,卻寥寥可數(shù)。
有的過分強調(diào)雙雄對立,演員卻撐不起人物,導致人物與故事的割裂;
有的一板一眼,雖有懸疑刑偵的名頭,故事本身卻極為“降智”,讓人忍不住棄?。?/p>
也有的情節(jié)拖沓,打著懸疑的外殼,行家長里短之實……
距離2022年過去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難道就真的沒有一部懸疑劇,能撐起國劇懸疑的一片天,改寫今年國產(chǎn)“懸疑劇”疲弱的現(xiàn)狀嗎?
等到年底,皮哥終于蹲到一部劇。
它就是《促醒者》。
《促醒者》的熱度,放到今年國劇市場,都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
播出后,已經(jīng)拿下9個黃金時段的收視第一。
那么,這部劇有沒有可能撼動今年年初《開端》的地位,改寫今年國產(chǎn)懸疑天花板?
在懸疑劇面臨瓶頸的當下,這部劇又能帶來哪些啟發(fā)?
今天皮哥就從三個方面,帶大家看看《促醒者》真正優(yōu)秀的地方,以及它為什么能讓“懸疑”這個類型再次煥發(fā)光彩的原因。
01、懸疑劇不好拍,《促醒者》的破題角度,讓人眼前一亮,懸疑三層“設套”,越看越有意思
很多觀眾看《促醒者》,是沖著老戲骨王志文來的。
可主創(chuàng)偏偏不按套路出牌,王志文飾演的覺得丁學坤,出場還不到三分鐘,就領(lǐng)了盒飯。
在丁學坤的徒弟韓西林和兒子丁遠志,一同來到燕京市第九醫(yī)院,開始工作并調(diào)查他死因的時候,主創(chuàng)對懸疑的層層解構(gòu)和層層加碼,這才剛剛開始。
第一層設套,叫“設扣”,其實就是丁學坤的死。
扣,顧名思義就是圈套,當所有人都沖著王志文來的時候,他開場三分鐘就下線,對大多數(shù)觀眾來說,是意猶未盡的。
丁學坤為什么死,是誰害死了他,這是觀眾們最關(guān)心,也恰恰是主創(chuàng)埋在整部劇中的主線。
不得已,觀眾們只能先接受丁學坤的“死”,然后再跟著韓西林和丁遠志,抽絲剝繭尋找丁學坤的死因。
先給出結(jié)果,再倒推原因,這是所有懸疑劇慣用的方法。
但這也只是《促醒者》的第一個套。
第二個套,是用一場葬禮,在介紹所有人物的同時,賦予他們每個人都有殺死丁學坤的嫌疑或有所隱瞞的神秘感。
江珊飾演的院長司徒秀贏首當其沖。
他素與丁學坤不和,丁學坤死去后,她甚至都沒怎么悲傷,馬不停蹄得開始找他的接班人,并到處尋找他的化瘤丹秘方。
丁學坤最好的朋友和師弟王恒之(張志堅飾),雖然在偷偷抹眼淚,但眼神也似有不對。
尤其當韓西林(王宥鈞飾)找他詢問丁學坤狀況的時候,他一問三不知,根本不合常理,這個人好像也有問題。
另外,神經(jīng)外科主任戴繁榮(何瑜飾);
還有,神經(jīng)內(nèi)科主任林雅捷(劉佳飾);
他們對話中,句句都藏著端倪,讓人捉摸不透,看似只是一個醫(yī)院的幾個科室,但里面涉及生死的風云和爭斗,依舊牢牢牽住了觀眾的神經(jīng)。
這兩個下好的套,就像兩個抓手,在一開場就奠定了《促醒者》的基調(diào),給了觀眾持續(xù)追劇的理由。
第二層設套,叫誤導。
要殺人,就要有好人和壞人,但《促醒者》偏偏就不按常理出牌。
在呈現(xiàn)了醫(yī)院和丁學坤周圍的人物特征和關(guān)系后,主創(chuàng)們又忙不迭地塑造了,很多其他的勢力。
各方勢力的加入,讓整個九院成了一鍋粥。
“五股力量”暗暗較勁的同時,他們所代表利益團體激烈的交鋒和碰撞,也成為了主創(chuàng)成功誤導觀眾的關(guān)鍵。
追劇的大家大概能看出來,劇中的力量分為五股。
其一,是韓西林和丁遠志為首的正派。
他們的身份是丁學坤死因的尋找著和解密者,一般不可能出問題,也是光明正大站在陽光下的一方。
其二,是院長司徒,王恒之、林雅捷和韓闊海為首的“同事派”。
這一派的身份龐雜,本身就不好捉摸,院長司徒和韓闊海都有官位在身,注重個人利益和地位,不排除因化瘤丹逼死丁學坤的可能。
林雅捷與王恒之與丁學坤平時關(guān)系不錯,林雅捷還頻頻幫助韓西林,引導他尋找正確的方向,想來也不像壞人。
可是,往往最不像的壞人的那個,不應該嫌疑最大嗎?
其三,是劇中兩次出現(xiàn)的“無臉人”。
這個無臉人,無法判斷身份,也無法判斷正邪,更無法判斷到底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勢力團體。
他(們)先后出現(xiàn)在司徒的手機里,
醫(yī)院外的黑色轎車里,以及韓西林的辦公室里。
他(們)還專門去威脅過協(xié)助韓西林調(diào)查丁學坤死因的幫手張薔薇和李泰和,基本可以確定,這個勢力不是正義的。
其四,是國外的一些勢力。
比如先出現(xiàn)在丁學坤葬禮上,隨后又多次出現(xiàn)在不同場合的日本女人川田佳子。
川田佳子明明和丁學坤很熟絡,但當韓西林和丁遠志質(zhì)問她的時候,她卻表示不認識丁學坤,內(nèi)里肯定有隱情。
其五,是瑞典公司的博弈,他們也一心想要得到化瘤丹的配方,不惜將丁遠志派回國。
五方勢力縱橫交錯在一起,盤根錯節(jié)讓人無法分辨。
更甚至,就連醫(yī)院內(nèi)部,也分為保守派和激進派,分為與丁學坤并立的和對立的。
這些勢力,層層嵌套,主創(chuàng)對觀眾的“誤導”,自然也因為人物關(guān)系的豐富多樣,而達到了最好的效果。
第三層設套,是反轉(zhuǎn)。
在對兇手以及丁學坤死亡原因的調(diào)查上,主創(chuàng)可謂費盡心思,中期不到,就給觀眾玩兒了兩次“大反轉(zhuǎn)”,差點閃到我們的老腰。
開場,無論從韓西林的回憶,還是從實習生的敘述中,我們都能得出丁學坤是個醫(yī)術(shù)高超,醫(yī)德高尚,品質(zhì)高潔的醫(yī)生。
可劇放著放著,味道就不對了,它開始對丁學坤“跳狼”。
張薔薇查到丁學坤是倉門基金法人的時候,立刻有人出面阻止了她,隨后她就飛往國外,杳無音信。
醫(yī)院后面的張三爺,一直做慈善,但聽到丁學坤的名字,就暴跳如雷。
隨后出現(xiàn)的西藏小姑娘和媽寶男病人,更將“人體試驗”的矛頭對準了丁學坤。
這種種的反應,讓韓西林和丁遠志也開始懷疑,自己幾年不見的師父,是不是真的變了一個人?
這是第一次反轉(zhuǎn)。
然后接著往后看,隨著真兇逐漸出現(xiàn),丁學坤的種種不合理的行為,以及周邊人對他的看法,又有了合理的解釋。
就當大家認定,丁學坤是自導自演一場自殺大戲的大BOSS時,又來一個反轉(zhuǎn)。
這兩個反轉(zhuǎn),既是下套,也是誤導,更是對全劇主線和主題的強調(diào)。
丁學坤是整部劇的“信仰”,主創(chuàng)不惜推翻這個信仰,并將其再次彌合,也看得出為了營造懸疑氛圍,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
以醫(yī)療為類型元素,以丁學坤的死亡為起點,《促醒者》找到了今年迄今為止,最為新穎的破題角度。
人有丁學坤,物有化瘤丹,三層懸疑層層加碼,五股勢力犬牙交錯,《促醒者》的嫌疑范兒,這才就出來了。
02、這臺大戲不好演,16位好演員,每個都在和自己較勁
《促醒者》中,一共匯聚了13位老戲骨,加上年輕演員,實力派超過了16位。
雖然戲中的老戲骨都是配角,但因為多年的表演經(jīng)驗和演技,他們都有一場戲,立住一個角色的能力。
王志文就自不必說了,開場三分鐘的死亡戲,讓他演繹得出神入化,代入感十足。
雖然剛開始就下限,但后面即便是在回憶片段的表演,也十分勾人,演戲技巧讓人嘆為觀止。
除了王志文,張志堅也是《促醒者》中演技數(shù)一數(shù)二的扛把子。
他飾演的王恒之,是個老實巴交,看起來唯唯諾諾,沒什么本事,又不敢拒絕和反駁別人的老好人。
前面的戲里,他要么就是對院長畢恭畢敬,點頭哈腰,生怕說錯一個字惹院長生氣,
要么就是滿臉堆笑,彎腰鞠躬,不敢大聲說話,看起來十分靦腆的樣子。
可在31集,張志堅這場一秒“變臉”的戲,著實看得皮哥脊背發(fā)涼。
王恒之坑了沈先知,隨后沈先知病了,并在醫(yī)院里碰到了王恒之。
王恒之在走廊和她相遇,原本走過去了,又一個轉(zhuǎn)頭,這個眼神,就足以嚇住不少觀眾。
隨后,他走到沈先知面前,先是摘了眼鏡確認了對方的身份,然后又把眼睛戴起來。
雖然是兩個極為日常的動作,但張志堅動作麻利,眼神里帶著惡狠狠的威脅意味,眼珠上翻,皺紋抽動,十分瘆人。
他原本以為沈先知忘了他,于是試探性地用自己友好的微笑問她:你認識我嗎?
之前的陰鷙一掃而光,那個和藹可親的王恒之瞬間回到臉上。
可聽到沈先知“你是壞人”的回答后,王恒之還強忍著笑臉,但很明顯,那種笑容,已經(jīng)有一種強擠出來的感覺。
沈先知不住地喊“你是壞人”,王恒之內(nèi)心顯然有點慌了,他開始左顧右盼,看看有沒有其他人聽到。
此時,他的耐心也幾乎耗盡,開始惡狠狠喊叫:“我們從來都不認識!”
就在這時,實習生郝大衛(wèi)路過,王恒之又立馬戴上了自己的面具,開始了和藹的微笑。
看著沈先知走遠,王恒之再次瞬間變臉,這個變臉戲太強,以至于皮哥帶入太深,如今看來還有點陰森可怖。
來看看,簡單的一場相遇戲,張志堅從開始的確認的嚴肅,到隨后詢問的笑容,到笑容逐漸僵硬,到情緒爆發(fā),再到見了同事之后回歸和藹,以及目送病人離開時的滿眼殺氣。
五次變臉,演出了當時人物的緊張,焦慮,暴戾,僥幸,憤怒物種情感。
極其精準得反映出了王恒之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既怕沈先知想起自己,又擔憂,因為這個阿爾茲海默癥而露出馬腳。
一場戲,五種情感,把王恒之這個角色塑造地豐富立體,讓人稱奇,不愧為老戲骨。
在《促醒者》中,類似的戲份還有很多,江珊飾演的院長,劉佳飾演的主任,張晞臨飾演的衛(wèi)生局長,以及何瑜、畢彥君兩位國家一級演員都有很好地發(fā)揮。
也正因為老戲骨們精湛的表演,讓《促醒者》在懸疑戲份上張力十足,情感十分飽滿,人物動機也就有了出處。
當這樣的演技融進故事中,融入角色里,《促醒者》仿佛有了真實的基底,也有了別樣的魅力。
03、影視圈“風向”變了
就題材和類型上來說,《促醒者》是今年皮哥看過最“特別”的懸疑劇。
一方面,它劇如其名,劇中用到了很多醫(yī)療專業(yè)的名詞、術(shù)語以及職業(yè)元素。
雖然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第九人民醫(yī)院,但醫(yī)院在劇中從來都不是一個擺設。
從治療到工作,從行事風格到專業(yè)態(tài)度。
《促醒者》里的醫(yī)療專業(yè)性,放在任何醫(yī)療劇中,都真實可信。
這種對專業(yè)性極強職業(yè)的細微洞察,也給了懸疑故事真實的底色,更容易帶入觀眾。
職場和懸疑的組合,雖然不是第一次見,但醫(yī)療元素和懸疑類型的疊加融合,并不多見,《促醒者》讓這兩類毫不相干的元素,擦出了火花。
另一方面,《促醒者》并未將全部精力都放在對懸疑的探究上。
恰恰相反,通過韓西林和丁遠志拯救的每一位病人,醫(yī)生和醫(yī)生之間,醫(yī)生和患者之間,以及患者本人的生活描述,讓這部劇有了人性的溫度和現(xiàn)實的力量。
為拯救兒子,跟孩子親身父親對峙的養(yǎng)父;為完成愿望與漸凍癥患者結(jié)婚的女孩;患煙霧病的小男孩小暖,患腦栓塞的票販子胡三……
在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背景下,一個個取材自現(xiàn)實的病例,也在一遍一遍提醒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要愛惜自己的家人。
當然,作為懸疑劇,《促醒者》并不完美,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在這部劇上,皮哥看到了中國懸疑劇新的嘗試和突破,也仿佛看到了今年懸疑劇天花板被改寫的事實。
這部好劇的熱播,也證明,影視圈的風向已變,流量時代已去,只要專注于內(nèi)容,用心作劇,觀眾一定會有好的回饋。
不夸張地說,或許《促醒者》給中國懸疑劇結(jié)了個好尾,希望來年,有更多優(yōu)秀的懸疑劇能走進我們的視野。
也希望這樣的好劇,能被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