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許多的劇種,但是我們熟知的有京劇、昆曲、秦腔、河北梆子、黃梅戲等等,然而其中昆曲、黃梅戲等劇種的歷史比較悠久。而京劇藝術更是貴為“國粹”,但是如果現在從群眾基礎的角度出發恐怕影響力最大的還是豫劇藝術,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
其實在過去戲曲劇種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京劇也好,昆曲也罷,他們都是活躍在民間的藝術,本質上都是豐富群眾娛樂生活的一個方式,并且是要給觀眾帶來歡樂的。而戲曲藝人大多數都是四處跑碼頭唱戲的江湖藝人。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生存藝術密切聯系在了一起,所以因此藝人務必要提高自身藝術,并且不斷創新,這樣才能夠讓觀眾喜歡。
我們看今天的豫劇藝術依然是影響力十足,而原因就是群眾基礎太強大,而這主要是得益于那些活躍在民間的藝人和民營劇院團,曾經有一句話,那就是“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豫劇”,這句話說的并不過分,因為豫劇院團真的是自食其力遍布全國。
其實在過去京劇藝術也是如此,尤其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京劇藝術的群眾基礎也是非常好的,只不過在建國后后京劇藝人進入了體制內的劇院團,并且成為了體制內的文藝工作者,而至此民營京劇院團幾乎沒有了。
而這種做法也是間接導致了京劇藝術出現了一個衰敗,并且是十分嚴重的衰敗,那就是越來越脫離群眾,這樣一來京劇藝術怎么能夠不衰敗呢?
然而京劇藝術曾經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個中興,那就是革命現代戲的創排,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各大京劇院團開始創排革命現代戲,并且創排出了《節振國》、《白毛女》、《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杜鵑山》、《平原作戰》、《磐石灣》等等劇目。
這一時期京劇藝術從題材到表演上都進行了創新,而這種創新最明顯的作用就是更加的貼近群眾了。說實話這一時期的京劇藝術是發展的,只不過讓傳統戲和一些京劇老藝人退出了舞臺,這是不正確的。
但是這一時期有一個可取之處,那就是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都是貼近群眾的,他們經常在民間和工廠去演出。要知道過去梅蘭芳、余叔巖、楊小樓、金少山、尚小云、程硯秋等等都是大師級人物,他們的演出是一票難求的,很多老百姓是根本看不起的。
然而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則更加不同咯,主角都是一流的,但是卻會去民間演出這就是成功。
后來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些京劇名家像童芷苓、關肅霜等人挑班單干又帶來了輝煌,再之后就是衰敗了,因為很多京劇藝人不愿意離開體制內的溫室。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愛傳統的少年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