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影片情節推進的過程極端乏味,該深化的人沒深化,多余的人太多
首先,蘭心大劇院里,尼采在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里這樣批注“期待愛的回報,不是愛的要求,而是一種虛榮”。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成為自由的、愛的主體,而不是被動的客體。又或者,不愛也能成為自由的、個人的主體。如果真的能做到批注中說的那樣,那么又該如何區分愛與不愛呢?
在電影的結尾中,于瑾與譚吶相約在塢船酒吧。負傷的于瑾,分明看見了莫之名拿著槍頂著譚吶,推搡著往酒吧走。很多人覺得,看到了這樣的一幕于瑾還下車赴約,實在不是明智之舉。觀影的時候,我聽見于瑾解開安全帶的咔噠聲,也覺得十分惋惜。但后來,回想起尼采的批注,我完全釋然了。
她對譚吶的愛確實是勇敢的、不求回報的、具有英雄主義色彩的。她不在意譚吶的懦弱,不在意譚吶沒有讓自己離開,也許她甚至不在意譚吶是否真的愛自己。能夠這樣選擇的于瑾,是自由的、是主宰了自己的世界的。這片人物塑造徹底的扁平,原來圍繞數量有限的人物進行的精心塑造消失不見。白人的戲份完全是多余的,完全不知道設計這么幾個人有什么用處,養父的設計也是非常沒有必要。
日本角色的設計也是極度的乏味,表演也可謂毫無特色可言。國內的角色,小姑娘和王傳君算是可圈可點,鞏俐算是真的進了角色——畢竟真正仔細設計的角色就她一個,張頌文則優秀的過分了。演員是有能量的,強的要支配弱的,這也是趙又廷,小姑娘這些角色和鞏俐搭戲時最需要表現的那種被支配感。小姑娘和王傳君算是碰撞,趙又廷不管和誰搭戲都是在被支配——就像他的角色本身一樣,一個隨風飄蕩的文弱知識分子。
婁燁華麗且讓觀眾不明所以的剪輯一如既往,他的幾部片一直配合上,演員互換之類的魔幻手法,來讓電影一直徘徊在夢幻的世界。蘭心大劇院就是夢幻的象征,直到故事的最后持槍者闖進劇院摧毀夢幻,主人公二人死于“現實”中的酒館。導演想表達在這里的就是一種美好被傾碾的一種失望,所以人們跳的舞實際上更類似于挽歌。時代和環境僅僅只是演員背后,精心繪制好的背景板而已。
但背景板是大的,現實的,它終歸是不像電影里的取景那般狹隘,任何希望把故事的引申含義擴大的行為,都是多余的。但這部影片情節推進的過程極端乏味,該深化的人沒深化,多余的人又太多。在單色片的運用下,竟然還有人叫這部電影是類型片…翻了一圈評論,要么是在吹,要么是在罵。真的沒意思。單色片為什么用倒不是很重要,原因完全看看官您的個人理解。但優點是您必須知道的,且看劇院槍戰里的燈光效果,酒館/舞臺上的白桌布,女工工作房間的蒸汽(效果極像紀實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