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很多人都知道郭富城“亞洲舞王”的名號。
甚至了解更多一點的,還知道“舞臺王者”、“東方舞臺神話”,乃及舞蹈家年獎。
但絕大多數(shù)人對“舞”的理解,僅限于“能跳”。
至于具體有多好,很難有切身感受。
所以會造成一種錯覺。
比如有這樣一種觀點,郭富城以舞知名,只是因為他主打“唱跳歌手”身份,其他人不屑于跳而已,甚至有人會用主觀的好看與否,來判定誰的舞臺表現(xiàn)更好。
尊重每個人的偏好,但更應該尊重的是事實。
而事實的意思,并不是看怎么說,而是要看說出來的東西是否能站得住腳。
比如有一種高級感,叫做郭富城的舞臺。
時間過得很快。
從第一眼看見郭富城,到今天已經(jīng)超過三十年。
欣賞其俊秀無匹的面容,喜歡其少年派的清澈嗓音及轉型后的磁性音色,沉湎于其歌中深情,也愉悅于其動感舞姿,還動容于其在電影領域的大放異彩。
很多人承認他舞步驚人,應該也見到過很多知名人物對他舞蹈的極高評價。
但同時也如上言,認為其他歌手同樣可以跳舞,比如張學友的《Corazon De Melao》、《頭發(fā)亂了》,劉德華在演唱會上也有過龐大舞群的場面,甚至不怎么跳的黎明也跳過,其他諸如張立基、杜德偉,甚至包括小虎隊和草蜢也同樣能唱會跳。
所以有本質的區(qū)別嗎?
這種認知,大概可以囊括絕大多數(shù)對舞蹈沒有太多概念的人,以及那些偏頗立場者。
但如果看過郭富城在2013年的兩場表演,或就會明了真實差距究竟有多大。
這一年,在韓國舉辦了「2013Mnet亞洲音樂大獎」。
當年的韓流,席卷亞洲。
如果看過這場頒獎禮就會知道,那個年代的韓流風格,可稱得上前衛(wèi)、時尚而又尤其年輕化,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太正常不過。
郭富城代表中國,拿到了亞洲最佳年度歌手獎。
他表演了一闕《以歌會舞》,而那些知名人物的評價,「天生的表演者」、「舞蹈天才」、「健康」、「精準」、「優(yōu)雅」、、「爆發(fā)力強」、「剛柔并濟」、「流暢而技巧精湛」,因為這場表演,會像散亂的珍珠被串到了一起,煥然生輝。
這時候你會驟然發(fā)現(xiàn),竟然找不到任何一個中國歌手,可以在這場盛大的頒獎禮上去替代他。
整個頒獎禮,是韓國娛樂界的主場,充斥著各異妝容、嘻哈rap和街舞動感的元素,當年的韓流聲勢之強,確實名不虛傳,而郭富城就像一桿雪亮的銀槍,夭矯如龍,閃耀著無可匹敵的光芒。
高級而足以鎮(zhèn)場。
另外一場表演。
是在由張學友偕同一眾圈中好友發(fā)起的《梅艷芳·10·思念·音樂·會》上。
到場的人很多,張學友之外,包括有林子祥、成龍、林憶蓮、張惠妹、劉德華、郭富城、蔡一智、蔡一杰、許志安、杜德偉、張曼玉、鄭秀文、梁朝偉、劉嘉玲、陳奕迅等人。
音樂會由張學友唱《赤的誘惑》開場,劉德華壓軸獻唱《似水流年》,一眾歌手各盡其力。
但帶傷上陣的郭富城,以一曲《夢伴》橫壓全場。
三尺之臺,一人、一麥克風,卻傲然成為了漫天群星中最璀璨的那一顆。
每一個動作,都是神級。
復又能聯(lián)系起上文那些評價,每一條都如此精準。
所以亦如開篇所述,海外媒體封他為“亞洲舞王”、“東方舞臺神話”,業(yè)內(nèi)授予他舞蹈家年獎并許之以“舞臺王者”之號,非但并不過譽,甚至言猶不及。
而這場表演,同樣充斥著一種高級感。
這種感覺,或也可換言之為,不可替代、無可匹敵。
更重要的一點,與很多歌手“走位式”的舞步不同,郭富城的舞步,有靈魂的共振。
你可以在欣賞他舞步的同時,領略到他的真摯與赤誠,以及人生的追逐。
這或才是真正的源頭。
在剛剛過去的TVB五十五周年晚會上。
郭富城率領一眾舞者,壓軸表演了《盛舞最強》,連續(xù)獻唱了《狂野之城》、《唱這歌》和《動起來》三首快歌。
雖然有耳返問題導致聲音有些放不出來,所以他后面干脆摘下耳返,但舞姿依然精準有力,氣息仍然強悍無匹,《唱這歌》那個經(jīng)典抱腿站姿照樣穩(wěn)定。
此時的郭富城,已經(jīng)五十七歲。
每一首歌曲,都能引發(fā)現(xiàn)場觀眾的全場歡呼、跟隨和搖擺。
而在表演結束后,他率先感謝的是舞臺上為他伴舞的舞者,其后一一介紹自己當年在TVB的老師們,以及多年來與自己合作無間的幕后舞臺搭檔。
他的感言里,有一種飲水思源的意味。
他說,舞蹈是一種堅持。
這句話,其實一直是他職業(yè)生涯里的身體力行。
無論傷病還是疲憊,都一直前行。
化作了人生態(tài)度。
融進了他血脈與精神。
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