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榜》靖王漸漸從嫉惡如仇的江湖俠客,進化成一個成熟謀劃家
當現在滿屏幕都充斥著毫無營養的娛樂戲,或者糾結不清的宮斗劇時,電視劇《瑯琊榜》無疑是給當下這股世風注入了一種新鮮而久違的氣韻,看完《瑯琊榜》那一刻,真是有種俠骨熱腸、浩氣長存,蕩胸生層云,忠義傳千古之感,這個社會,太缺乏應有的忠正之氣了。自宋明以來,民族精神一再走入頹勢,奴性思維一再占據主導,即使到了今天,社會已經進入現代化,坊間還是有極強的奴性思維,欺上瞞下、不分曲直的現象依舊嚴重。

瑯琊榜中的梁王,正是這社會中一種不可得罪的“尊上”元素的代表。為了討好這種“尊上”,媒體可以不顧是非曲直,下級單位可以弄虛作假,下屬可以不顧一切喪失底線地去討好,而“尊上”呢,在其位也可以不謀其政,反正承平日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行了,于是我們看到這一切行為最后買單的是社會、是國家。《瑯琊榜》中,因為底下的務虛和內耗,大梁元氣漸喪,最后四方大敵來臨時能戰之人只有17萬,而現實中呢,因為不能實事求是。

因為畏上而茍且,多少問題得不到解決,只得到“莫名其妙地虛應一番”而成為社會發展的隱患(就我目前接觸到的公共建設中的現象來說,事例太多了)。現代社會中,如果一種需要捧著伺候著的尊上元素仍然存在(無論這個“尊上”的角色是開明大義還是勢利小人),大家都要無條件服從他,為他服務而不是為機構、為社會事業、為民眾服務等,那么社會最終無法進化,有才有德的人最終仍會像“劣幣驅逐良幣”那樣被逼到角落。

更進一步說,社會不能再習慣性地服從于一種領導意志,而應當服從于一種長久的法度、規矩,方此則社會的進化才有希望。而其實這種思想在明末就有學人提出,只不過三百多年后,依舊未見氣象。其實,這部劇里面有一個很好的細節就是,靖王能夠容忍兵部尚書在新廷中的繼續存在,說明他漸漸從一個嫉惡如仇的江湖俠客,進化成一個成熟的謀劃家。我更相信梁帝在登基前也是這樣一個率真的人物,否則聰明如言候,林燮等人不會拼死支持他、維護他。

梁帝對皇權對自己改變的痛訴,并不僅僅是梁帝的小人之心,而是多少次在噩夢中醒來的午夜,對自己變成而今自己都討厭的人的深刻反省得出的結論,只是他不能說,也不敢說,而且身邊有一批幫助自己找理由找借口的人。一個人做了一個惡,就會做第二個來彌補第一個,又會做第三個來彌補第二個,皇權得不到約束就會釋放皇帝心中的惡,我相信靖王會變成下一個梁帝,穆王府和江左盟很有可能會變成下一個熾焰軍。

可以想象,在梅長蘇和靖王進宮的時候,穆王府可以聯絡巡防營進攻宮城,江左盟在扶靖王上位的過程中做了多少事,有多大能量,梅長蘇死后,還能不能控制在自己手中,靖王登上皇位后不覺得后怕嗎?即使由于林殊的感情尤在,霓凰嫁人后呢?猜忌就出來了。還有,靖王最后一個人才知道梅長蘇是林殊,連自己的母親都幫忙瞞著他,這不是一句我是為了你好就可以解釋清楚的,走向權利巔峰的孤獨感,已經可以開始影響他了。懸鏡司的復活指日可待,或者叫懸鏡司,或者叫東廠。

看完這部電視劇,我的感想是:真的是你的心是什么樣子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樣子的。你希望這個世界的人擁有赤子之心,于是你看到的劇就是光明的,向上的;你覺得這個世界沒有那么純粹,你看到的劇就是虛妄的,可笑的。就像蘇哥哥點評飛流的話:唯心而已。蘇蘇說他的“心越來越硬”,我倒不覺得是變得冷血,而是更加冷靜。心學講在“事上磨練”,要達到的就不“不動心”的境界,只要不動心,才知道如何更好的應對。所以也不必覺得自己變得冷血,而是更加歷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