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聊一聊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我早知道劇情,也依舊在后半段哭著看完,這部電影每個人的淚點都不同,我在電影開始贊美“松子是上帝”的時候,難以控制,一直哭到了結尾。松子其實是生命力非常頑強的人。她只是把她的生命力用錯了地方。我不止一次想,她有別的選擇嗎,不,她根本沒有。她一生被無愛的恐懼驅動,她想填補的缺失,沒有人教過她怎么正確地得到。
她就是太努力了,這種生命力,如果在一個健康人的身上,必然能使她有所成就。而她一次一次地,越是努力,越是沉淪。我見過幾位心理咨詢師都表達過相似的意思,那些生來不幸的人,為了對抗心里的空洞,一直都在掙扎著才能活下去,姿態確實不夠好看,他們求生的方式也許傷人傷己,但那是他們能做出最大的努力了。
這生命力不值得敬佩嗎?即使他們跑錯了方向,那是因為人生的一開始,他們就沒有見過正確的方向。很多人說,借她外甥和前男友說出來松子是上帝的贊譽言過其實,讓人反感,松子不過是一個討好,沒有自尊,愚蠢的女人。我是覺得,導演只是提醒著觀眾還有另一個視角,一個先天不足的人,在渴望和追尋愛的時候,反而成了付出愛最多的人。
即使付出不是出于她的本意而是出于一種恐懼。然而,這是個錯誤又如何,她付出的愛確實不無瑕,但她確實給出了什么都能原諒的愛,被她愛著的人也真切體會到了愛。那么她自己不可以被原諒嗎?在我心里真正讓她可敬的,是她一直也沒放棄過。她一遍一遍重復著,到了最后執著變成了悲壯。我不想贊美她給出的愛,我更想贊美生命本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