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藝術是我們的“國粹”,然而京劇劇目有傳統題材和革命現代戲題材,但是這兩種類型的劇目都不是一個人的戲,都是有主角和配角的,并且還有龍套演員,這些都是一出京劇劇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看京劇《鎖麟囊》中“薛湘靈”是主角,但是其中“趙守貞”和“梅香”也是非常重要,這些角色也都是在襯托主要人物“薛湘靈”的。
再有我們看京劇《四郎探母》,這出戲的主要角色那就是“楊延輝”,但是除此之外像佘太君、楊宗保、楊延昭等等也都屬于是二號人物,但是這些人物也是有重要戲份的。
所以說,一出京劇劇目講究的是配合,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夠算是成功,就是角兒的能力再大,如果沒有配角,沒有龍套演員,那么他們的演出也是不能夠稱之為成功的。
我們今天來聊一聊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
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各大京劇院團開始創排革命現代戲,這些劇目的題材上歌頌工農兵、歌頌英雄的。后來到了“文革”時期這些劇目更是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狀態,甚至于很多劇目被稱之為“樣板戲”。
這一時期向后創排了《節振國》、《白毛女》、《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龍江頌》、《杜鵑山》、《平原作戰》、《磐石灣》等等。
然而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也有正面和反面人物,尤其是這些劇目創排的原則就是“三突出”。
所以說,當時很多京劇演員都想要演繹主要角色的,尤其是那些英雄人物,這些都是人們想要演的,例如李玉和、楊子榮、李鐵梅、洪雪飛、郭建光、方海珍、柯湘、少劍波等等主要英雄人物。
這些角色的人物特點就是高大威猛、光芒萬丈的,當然了這些劇目的成功來源于這些演員的精湛演義,但是這些角色的成功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反面角色的突出。
我們看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中的反面角色,例如馬長禮的“刁德一”、孫正陽的“灤平”、賀永華的“座山雕”、袁世海的“鳩山”、王忠信的“溫其久”等等都是這些劇目中的反面人物。
這些反面角色由這些京劇名家飾演并且非常成功,這些反面角色演繹起來讓人恨得牙根癢癢就是一種成功。
但是這些反面角色的作用是什么,這些反面角色的成功就是在于襯托出那些正面人物的光輝形象。
并且從人物飾演上來說樣板戲以及革命現代戲也確實講究京劇演員的水平,這些京劇演員能夠將反面人物也演繹得入木三分這就是一種成功。
只不過很多年來人們大多數記住的只是那些正面英雄人物,但是反面人物卻經常被遺忘。
(聲明:此文章內容文字系愛傳統的少年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