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源先生:終以中國藝壇新星身份和開宗立派、獨樹一幟的實力、風格、強勢脫穎而出、他是中國藝術界的榮譽、同時也是四川省藝術界無比自豪與驕傲。
陳一源,字泉靈,號喬仁,四川川成都人,中西文化研究獨立學者,國家高級書法師,社會活動家。先生愛詩詞,能畫,長于書法,亦涉足文化評論與長壽養生;其文學作品散見于各大網絡以及報刊雜志。在學術研究方面主張“思人所未思,言人所未言”;倡導“智慧人生”,平生喜歡游歷,博覽群書,喜歡廣交天下朋友。他在研究了中國近代三大顯學(甲骨文、敦煌、紅樓夢)的基礎上,陳一源在學界首倡《彭學》應該成為中國的第四大顯學。改革以降,側重人文、宗教、書畫藝術和中醫養生版塊,尤其對傳統文化和國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參加過三次國際性的《易》學論壇,曾被新加坡《易經研究》會授予《當代易學家》稱號,2000年事跡入編《當代中國易學文化辭典》。多年以來,先生喜歡的一句話是:“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經綸三大教,出入百家言。”主要社會職務:央廣國際文化交流藝術委員會副主席央媒文化組委會副秘書長《中華英才》半月刊社融媒體中心理事會副主席全國書畫藝術委員會副主席海南省投資商會高級顧問中華衛視《藝術欄目》藝術總監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世紀大采風書畫院》副院長博鰲國際康養文旅論壇高級顧問《時代人物》欄目藝術顧問聯合國中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世界華商聯合總會名譽會長與許多書法界人士所不同的是,陳一源先生執著的認為:歐洲工業革命以來,西學東漸,在科技、醫學、文化、藝術方面的話語權都是西方人制定的。在這些方面的很多標準都是他們說了算。我們中國書法具有像宗教一樣神圣而圣潔的地位。我們的書法,這個獨有的民族文化形式也被稀里糊涂的拉進了他們的藝術行列,“下嫁”于西方的“藝術”中國人應該有自己堅定的文化自信:書法就是書法,書法不是藝術。藝術只是一個近100多年以來才叫響的一個外來詞匯,在沒有藝術之前,中國的書法就已經存在2000多年了。書法可以涵蓋藝術,而藝術絕不可能涵蓋我們的書法。也許,中國書法是西方人永遠望塵莫及的一座文化高峰。一個有品位的書法家,應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做好文化積淀和心性修煉。有了這個基本功,才有可能出現“下筆如有神”筆尖下的精妙表達。西方藝術,它怎么折騰也只是在三維空間里面的一種技術活。西方的所謂藝術品都是創作出來的,而書法是不允許創作的,好的書法作品都是“神來之筆”。而我們中國書法,一個書法人如果沒有更高維次的思維和見解,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的。易經云:“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明白這些道理,談所謂書法都是隔靴搔癢。陳一源先生認為:主動捍衛中國書法神圣而圣潔的地位,應該是衡量一個中國書法人有沒有文化自信的具體尺度。中國書法是我們祖先留給人類的一塊璀璨的文化瑰寶!她會永遠在人類文化史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