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作業(yè)幫推出輔導老師“家庭陪伴計劃”,與北師大心理專業(yè)等專家團隊合作,旨在當輔導老師處理學生與家長的情緒問題時,為他們提供更多系統(tǒng)性的幫助。
僅僅兩個半月,就已有2500名輔導老師自發(fā)響應參與,跟進了170多個典型案例,涉及孩子問題行為、家長教養(yǎng)方式、親子關系、家校溝通等問題。
作為積極響應“家庭陪伴計劃”項目的輔導老師,夏冰心在幫助孩子的過程中,也重新尋找到了教育的價值。

讓學習回歸學習,教育回歸教育
夏冰心大學一畢業(yè)就加入了作業(yè)幫,成為一名輔導老師。從帶小學五年級語文開始,“跟班”到了六年級。
大學,夏冰心選擇了企業(yè)管理專業(yè),但這并非她明確規(guī)劃的職業(yè)方向,“大學里感覺一直都沒想清楚自己的未來,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她感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缺乏一些指引。
正是因為這樣的思考,讓夏冰心最終選擇了做教育。
在她的輔導老師生涯中,軒軒是讓她印象最深的孩子。軒軒是湖南衡陽的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作為留守兒童,他和姐姐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軒軒學習成績不好,奶奶幫報了K12在線教育平臺作業(yè)幫的直播課。
在那時,24歲的夏冰心,是兩個語文班的輔導老師,每期有200左右學生。她說軒軒這樣的孩子不是個例。
據(jù)介紹,在作業(yè)幫總計約2000萬學員里,70%以上來自三線以下城市。 他們會很多地接觸到留守兒童,也會遇到一些有學習習慣問題的孩子、以及隔代教育的問題等。
輔導老師要對學生做家訪,催到課,答疑解惑,乃至幫制定學習計劃等。這讓他們也成為了學生們的學習陪伴、支持和啟發(fā)。
尊重孩子個性,充當親子溝通粘合劑
在輔導軒軒學習的這段期間,夏冰心也更多的走進了孩子的內(nèi)心。秋季的時候,軒軒在作業(yè)幫直播課上的課堂表現(xiàn)指數(shù)是37分,現(xiàn)在是 91分,進步很大。
夏冰心說,每個孩子并不是兩三百個中的一個,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少一個學生可能對我沒什么,但是對于這個孩子有可能是影響一生的事。”
軒軒不是個例,夏冰心班上就還有其他類似同學。
在作業(yè)幫,夏冰心在一個很大的微信群里。這個群對應的是“家庭陪伴計劃”項目。
作業(yè)幫的學員分布全國各地而且很下沉。輔導老師們跟學生、家長打交道,遇到了很多不同的家庭的孩子,比如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孩子的求助。去年9月的時候,作業(yè)幫啟動了輔導老師“家庭陪伴計劃”,希望有針對性地對一些孩子、家長提供幫助。
不過,對于夏冰心來說,有沒有這個項目,她都會去跟進自己的學生。
就是想搞明白他(學生)是怎么回事,看自己能不能改變點什么,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