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數字生命是很有可能實現的,這是延續人類文明的技術。而且可能它實現的時間比我們平時想象的可能還要更快一些。”陶虎說。
《流浪地球2》充斥著大量的科幻元素,太空電梯、意識上傳、數字生命等概念讓眾多科幻迷大呼過癮。近期,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副所長、腦虎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陶虎做客上海科普《魔都科學目錄》欄目,一起來聊聊現實中的硬核科技。

《流浪地球2》電影的開篇畫面是印度科學家正在把各種傳感器貼在病人的腦殼上,像是從事數字生命的信息采集工作,或是完成所謂的意識的上傳,實現數字生命的生成。在陶虎看來,這就是很典型的腦機接口的應用場景。
如同造夢師般的科幻電影,讓曾經的“科幻”正逐步走向現實。早在1999年風靡全球的《黑客帝國》就已經描繪了“腦機接口”的畫面,在頭頂鉆孔,再用高精密和靈敏度的電子探針連接到電腦上,進入虛擬世界Matrix。后來的《盜夢空間》描繪了人類通過類似 EEG 和腦機接口的設備潛入他人意識的場景。《阿凡達》的男主杰克通過腦機接口成功“變身”潘多拉星人,突破人類身體局限,變得更強大。
資深科幻迷的陶虎經常會和身邊人說,科幻電影里呈現的場景,很大可能會在20-30年后慢慢實現的,電影人的想象力大多數都是超前于我們科技工作者的想象力。

大腦在生物結構上的復雜程度和運行機制的強大功能,完全超乎人們的想象,人腦有860億個神經元,每根神經元都與1萬根神經元相連,并互相交流發出電子信號,就好像我們電腦發出的0和1的代碼,但比電腦更復雜。正因為人腦和電腦的底層邏輯相類似,所以科學家們認為將人腦和電腦相連接,是可能的,近幾年,腦機接口作為科技領域的一個熱門概念,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并迅速走向實際應用。
陶虎稱自己原本的科研領域是傳感器,智能最前端所需要的態勢感知,基本都是要從傳感器開始,這是大數據的重要來源,它無處不在。陶虎表示,他和他的團隊目前正在做的就是數據獲取源頭的工作,包括數字生命形態的演化過程。更聚焦的來看,就是生命科技和信息科技的交叉融合,是人類大腦和外部世界或外接設備直接溝通的一個信息渠道。
伴隨著傳感材料的突破,加之以人工智能算法,未來幾年內,腦機接口將會帶來一場醫學革命,將人工智能與機器智能的融合推向更頂峰,在康復、特種等領域前景廣闊,對現代醫學發展意義重大。
腦機接口,一個十分前沿的醫工融合研究領域,通過融合神經科學與工程技術,腦機接口實現人與機器互聯互通,將真正助力人類達到終極夢想“心想事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