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驅動之家
去年 9 月,iPhone 14 系列如約而至,但迎接其出現的不是夸獎,而是眾口一詞的質疑。從硬件配置上來看,大眾如此表現似乎并不奇怪。
全新的 Plus 系列大屏產品并不驚艷,標準版沒什么升級,Pro 上亮相的 A16 芯片在表現上則甚至可以算作開倒車,唯一的亮點可能就是 Pro 系列上替代 " 劉海 " 出現的 " 藥丸 ",蘋果官方為其取了個頗為一言難盡的中文名——靈動島。
在急著蹭熱度的大大小小的媒體評測中,這個小小的靈動島簡直被夸上了天。大家對其流暢的使用體驗和令人驚艷的動畫過渡贊不絕口,似乎這就會掀起手機市場的下一次交互革命。
但如今半年過去,人們設想中安卓手機光速 " 致敬 " 的場面卻并未出現。作為首發購入 iPhone 14 Pro Max 的用戶,在深度使用了 5 個月后,我想我似乎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開頭咱們先說結論,靈動島的出現是為了解決 iOS 系統在通知界面上出現的多種形式并存問題。在 iPhone 13 上,系統通知究竟能有多少種樣子?
它可能是你充電時顯示的電池圖標,撥動靜音開關時的藥丸提醒,你拿出 AirPods 時的彈窗動畫,后臺定位時顯示在屏幕左上角的小藥丸,是不是有種蘋果發現哪里有地方就隨處亂塞這些提示動畫的感覺。這還不提暫時沒找到地方塞的音樂、計時器什么的。
這些不同的通知體系雖然能夠做到基礎的 " 清晰顯示信息 ",但多種不同的邏輯并行,顯然難以滿足蘋果對優雅的需求,推出一套新的體系將這些雜亂的通知信息放在一起勢在必行。
從結果上來看,靈動島作為伴隨 " 藥丸 " 而來的補丁,在使用體驗上表現得還是很不錯的。
靈動島擁有三個不同的形態,主視圖、長按后觸發的拓展視圖以及兩個通知同時存在時的小圖標。結合 iOS 16 上推出的實時活動 API,靈動島不僅將系統的第一方通知完整整合在了一起,還給第三方 App 提供了比桌面更加矚目的類 " 小組件 " 系統。
這里咱們拿高德地圖舉個例子,在導航過程中,高德會一直默默停留在靈動島上提示路線信息,而在路口、轉向等狀態下則會開啟拓展視圖提供更加醒目的提醒。
除了整合系統通知體系這個目標外,靈動島在動畫上的表現也顯得十分 " 蘋果 ",過渡流暢自然,與現實世界完全貼合。特別是 App 向上回到靈動島的吸入效果以及兩個應用同時進入靈動島的水滴效果,都讓人忍不住想多看幾遍。
為了實現這樣的效果,蘋果采用了一種全新的動態亞像素抗鋸齒系統,顯著提升了靈動島動畫過渡的清晰度。而根據外媒的深入拆解,A16 處理器似乎也為靈動島加入了專用電路,又是一個通過底層算力躍進來提升軟件體驗的例子,這可真是非常蘋果了。
看到這,你可能會和大多數人一樣,覺得靈動島似乎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如果往深層次想一下,就會發現靈動島存在一個十分明顯的矛盾。它是如此的顯眼,但你卻不應該過度注意它,因為它提供的只是背景信息,你當前正在使用的 App 才擁有最高優先級。
而對于靈動島擁有的交互操作的重要度,蘋果似乎也沒想明白。在宣傳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用戶一直在和靈動島進行高頻交互。
但當你實際使用時,可以直接交互的拓展視圖卻必須長按才能打開,點擊只會把你跳轉到正在占用靈動島的那個 App,對于那些希望拿靈動島省事的朋友,恐怕早就已經失望了吧。
最后咱們來說說為什么安卓廠商沒有著急跟進靈動島,在我看來原因有三。
首先,不論靈動島再怎么優雅、再怎么好用,也終究是為屏幕上那個尺寸著實不小的挖孔所準備的補丁。現在小尺寸挖孔已經成了安卓機的標配,地基都沒了,又怎么能長出島來呢?
其次,安卓機型在通知體系上也相對簡單不少,廠商在處理各種第一方的系統通知時往往是和第三方 App 一起條幅一塞了之,這樣做的確可能不夠鮮明,但也不存在混亂的問題,因此在系統上也不存在采用靈動島的必要性。
最后就是輿論問題,長期以來 iPhone 與安卓之間的抄襲之爭時常成為熱門話題,靈動島作為 iPhone 14 Pro 系列僅有的賣點之一又格外引人注目,如果有哪家廠商決定跟進,無疑會成為抄襲的眾矢之的,這對于品牌的風險也得讓各大廠商好好掂量一下。
總體來看,靈動島不失為近年里 iOS 少有的優秀交互設計,實際的實現效果也沒掉鏈子。但太多限制條件決定了它只適合 iPhone,而不是整個行業的靈丹妙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