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屋子里,十幾個銷售人員坐在工位上,他們最重要的工作,是給客戶打電話營銷金融產品。
如果用百融智匯云的智能語音機器人取代一半人工,就能夠節約50%成本;如果用機器人取代所有人工,節約成本可以高達90%。
從營銷考核結果上來看,百融智匯云智能語音電話營銷效果能達到人工服務標準的90%以上。
難怪有人說,AI大模型越強,打工人的危機感越重。
然而,在百融智匯云看來,AI的目的并不是為了代替人,而是讓營銷工作升級,將人力釋放出來,去做更高級的事,實現最佳的效率。
這是一個AI大模型百花齊放的春天。
繼3月16日,百度發布對標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文心一言”之后;4月7日阿里云公開“阿里版GPT”通義千問邀測入口;緊接著,昆侖萬維、商湯科技均公布了自家的大模型產品。
還有更多的AI大模型正在飛奔而來的路上——騰訊、字節跳動、同花順等企業都宣布自己的AI大模型產品將會在近日亮相。
與ChatGPT不同的是,國內AI大模型大多把應用場景放在To B,因為布局B端無疑是更具備商業化價值的考量。
的確,現階段,初露鋒芒的AI大模型商業化,盡管還不夠成熟,但它對落地場景想象力的探索,對各個行業可能性的預演,都已足夠精彩。
比如,有券商分析師認為,金融行業數字化程度領先,且擁有數據富礦,有望成為AI大模型率先落地的垂直領域之一。
“應用端,我們看到生成式和理解式大模型在銀行、保險、資管、投研、投顧等多個細分領域正在落地或擁有潛在落地場景,幫助金融機構降本增效。”上述分析師續稱。
事實上,專注于金融精準營銷生態服務的百融智匯云已經通過AI大模型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由百融人工智能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智能語音機器人(Chatbot)正在以每日超過億級規模的自動交互頻次,創造著業內首屈一指的規模效應,在金融精準營銷服務中,能夠極大提升外呼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與ChatGPT類似,百融智能語音機器人基于Transformer架構搭建算法模型,并采用同源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對客戶語音識別的準確率能達到99%以上。
在語義理解方面,該智能語音機器人全面使用了ChatGPT同源的預訓練模型,可以在最小化人工成本的前提下實現多輪對話。并且從交互效果上,無論是音色、情感、語速還是對話層面,智能語音機器人都能夠提供“真人級”的互動體驗。
具體到金融場景落地案例,與百融智匯云展開深度合作的某金融機構在零售業務條線中引入該智能語音機器人之后,成本大幅降低。相比純人工工況,“IVR+人工”模式節省成本約50%,“IVR”模式則可節省成本約90%,而且兩種模式考核結果接近人工服務標準的90%至95%。
在AI大模型的加持下,金融精準營銷變得更加快準狠。
不得不說,這一次,AI真的有點冒犯到了“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