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計算發展早期,企業的上云需求的確曾被“兩分化”:想要彈性靈活、性價比高,上公有云;想要保障安全合規、業務穩定,上私有云。但是隨著企業上云實踐的進一步深化,人們發現業務需求并不總能用“非公即私”來解決。大多數企業想要的是兼顧穩態業務與敏態業務,在安全合規和整體TCO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就誕生了兼具公有云和私有云優勢的混合云。
全球云管理服務廠商RightScale的報告顯示,在全球企業中,使用混合云的比例由2018年的51%增長到2019年的58%,而中國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企業采用混合云的比例僅為9.8%。
從海外云計算巨頭的發展路徑看,主打混合云的微軟Azure近年來營收增速持續超過主打公有云的亞馬遜AWS,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由此可見,混合云在全球范圍內都是大勢所趨,國內混合云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但是,混合云的實現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它需要系統化的架構設計,以及工程化的交付方案,用戶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上的使用體驗與管理機制應當一致。
國內大多數私有云是基于OpenStack開源代碼打造,由于系統頻繁升級、組件持續疊加,在混合云復雜的業務環境里,其研發和運維就會顯得更加吃力;有的廠商則是因為早期技術路線選擇的問題,在公有云和私有云產品上采用了不同的技術架構,導致混合云推出時無法做到一致管理、一致體驗。
經過多年的摸索,行業內已經認識到公有云和私有云一體化的架構,才是混合云的未來。青云科技正是國內最早進入混合云領域的公司。
2012年,青云科技創立。2014年,公司就針對混合云的特點,確定了公、私一致架構的技術路線,彼時,在云計算巨頭里,也只有微軟發布了混合云戰略。聚焦于混合云的青云科技重點向銀行、保險、交運、能源、政務、教育、醫療等行業拓展。
青云科技同時布局公有云和私有云市場,形成公私一體化的混合云戰略,與其他廠商產生了顯著差異。要獲得嚴肅政企客戶的青睞,光有混合云還不夠,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
和大多數云計算廠商采用OpenStack開源技術不同,青云科技在IaaS層獨立設計產品架構,自主編寫核心底層代碼,自研P2P機器人資源調度架構、大規模軟件定義網絡架構技術及智能路由學習算法、本地優先模式分布式存儲架構等一系列底層技術,具有完全的自主性。
在PaaS層,公司自研了其中的RadonDB數據庫、物聯網與邊緣計算平臺,意在融合云計算和傳統物理環境,定義了更加廣義的混合云。
青云科技還積極與國產自主可控廠商實現適配,目前已完成與鯤鵬、中科海光及瀾起科技津逮國產處理器及相關服務器的兼容適配,與中標麒麟、麒麟信安和統信UOS國產操作系統的兼容適配,共同構建起國產化生態,推進信息產業全面國產化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