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又一部韓國電影《殺死福順》上線,卻收獲了很差的口碑。國內豆瓣評分才6.7分,還是那句話在那么捧外國電影,特別是捧韓國電影的才6.7分,換成國產電影最多5.7,甚至可能還會更低。
2023年韓國電影迄今為止全部撲了,包括《交涉》《貞伊》《英雄》,包括翻拍中國諜戰片經典《風聲》的《幽靈》,這些都是韓國電影的頂級大制作片子,并且也包括Netflix,像這部《殺死福順》就是網飛的片子。
2023年的韓國電影為何突然衰落,問題在在幾年前就已經埋下了。
韓流文化輸出為何能超過華流?我們看Netflix就知道了
伯光君前幾次寫這個文章的時候,甚至上了很多韓流出口,增長和衰落的數據,但是評論區里經常會有兩種評論:一是韓國影視劇爛,國產影視更爛好吧;二是人家韓國電影好歹走向世界了,你國產電影票房都是內地票房,先能出國再說吧。
這些網友關于文化產業發展,還有文化輸出一直弄錯了重點。
韓流的文化輸出是成功的嗎?答案是當然是成功的,至少它確實已經輸出了。但問題在于,它的輸出是依托于Netflix代表的美國資本,美國流媒體平臺,以及美國和西方搭建的強勢的文化軟實力產業鏈。
當然,不能說韓流本身不行,畢竟不行的話包裝也包裝不起來。韓流通過前20年的發展,韓國韓國kpop亞洲第一,似乎也是世界第一。畢竟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把偶像團體玩到這樣的巔峰,前無古人,可能也是后無來者。
韓劇,韓國電影等也是一樣,通過20年的發展商業娛樂上亞洲第一,世界前列。
這確實是韓流能夠文化輸出的基礎,至少人家這個能力在。問題在于,實事求是的進行分析。韓流能夠文化輸出依托的是美國平臺,而網飛能全球拓展市場依托是什么?跟所有美國知名互聯網企業一樣。美國這些企業的市場拓展的便利是依托美國全球霸權。全球大部分市場的打開,是美國依據國力事先強行打開的。
也就是說,一個企業國際拓展的最大成本是美國政府支付的。
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海外拓展為什么那么難?中國的國家力量還沒有美國霸權的既有能力,同時即便不用霸權,中國海外拓展市場要面對美國既有霸權的阻礙,如同tiktok被美國打壓一樣。
所以在沒有有效破擊美國霸權的前提下,一個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出海道路,僅僅打開一個個主權國家市場的成本就是巨大的。在中美兩國的根本差異前提下,美國互聯網企業具備隨時能打開一個特定市場的前景。
中國企業對此的實現概率極大縮小,反映在成本上就是美國企業的拓展成本的較低,以及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成本相對的較高。成本高,勝率又小,中國企業也正在外國努力的構建當中,所以中國流行文化輸出也正在構建當中,非常困難。
相反網飛等美國平臺相對成本低廉,預期開拓特定市場的勝率又高。最后已經成為美國流行文化一環的韓流,自然而然也就容易輸出了。
Netflix拯救了韓流?不,它慢慢吞噬了韓流
但是,代價是什么呢?文化關注是個體自覺的行為,不存在你強制讓別人接受你的文化,除非你能在肉體強制他。所以你的對外文化展示,必須服從他的審美標準。
這就是國內文化界這些年的審丑,瞇瞇眼泛濫的核心原因。因為你對外表現不出最強,所以他們就定義你為相對弱!你的丑、惡就是你不是最強的“實證”!
這些“審美標準”是從工業革命就領先世界,一直引領審美標準的西方奠定的。他們通常用藝術來包裝,但藝術這個東西沒有標準。何況,里面有些東西也確實算得上是藝術。
但這只是對于中國流行文化而言,早期香港電影崛起時用功夫片打破過。
后來香港電影衰落,華語文化審美通過西方平臺沖向世界的還是香港電影,與西方亞裔文化的合流,最典型的就是今年在奧斯卡大獲成功的《瞬息全宇宙》。全片就是香港電影+華裔身份糾結+美國社會環境表達的雜糅。
如果對于美國社會文化沒有任何了解的普通觀眾看,甚至會覺得這是一部設定花里胡哨,全片充斥著屎尿屁,生殖器,爆蛋捅菊花等等低的大爛片。
因為現實原因韓國電影倒還好,至少美國電影里的日本美女,日本男性,韓國美女,韓國男性都很正常,就中國男性和中國女性成天瞇瞇眼,這是中國獨有的待遇知道吧。
但日本畢竟好歹在明治維新后就是發達國家,而且一度是亞洲唯一老牌發達國家。二戰后,經濟增長起來一度達到世界第二,日本在深層次文化意識的構建上面,也已經達到頂級世界國家的程度。
所以,日本“衰落的40年”從80年代末文化輸出全世界。雖然20年后真人影視作品明顯不行,但動漫和游戲的文化輸出超過了半個世紀。并且在審美標準,生產標準,產業標準仍然是全世界的標桿。
這些韓流在巔峰時期都是沒有做到的,說白了底子太淺。
2010年后韓流發展達到巔峰,2018年左右因為中國“限韓”,亞洲市場增長乏力選擇出海,正好美國扶持進入歐美市場,進一步向全世界文化輸出,但是韓國底子和積累真的太淺。韓國電影以抄香港電影,日本電影起家,結合自身歷史傷痛,社會文化發展到巔峰。
這些年只能選擇抄美國電影,但是短短三年就疲態盡顯。
前兩年韓國電影在奧斯卡,戛納,通過西方在全世界爆紅就埋下隱患。美國和奧斯卡可以為韓影帶來巔峰,也會讓韓國把整個文化產業和盤托出,成為美國文化產業的一環。
奉俊昊拍《漢江怪物》的時候尚敢指出韓國社會問題,到了《寄生蟲》就是把食利階級塑造成傻白甜,反而是這樣的作品得到西方的認可。韓劇《王國》《魷魚游戲》《黑暗榮耀》,網飛與其說是制作有多優秀,不如說是擁有對文化流行話語權的定義。
這種本身算不上多經典的劇,但可以營造出全球大爆的氛圍就是一種諷刺。
與此同時,在網飛開拓的全球市場的成功,其利益選超狹小的韓國本土市場,于是網飛對于韓國創作者產生了經濟上的虹吸效應。像《殺死福順》只是部網大,但導演和演員是韓國頂級。
這導致韓國本土電影市場的投資,人才開始衰落。堅守本土市場的韓國資本投資減少,電影人急切想要成功選擇裁縫、翻拍和強烈娛樂化,這樣反而導致本土觀眾不喜歡看了,最終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韓流文化輸出成功嗎?成功了,只是成功得快和韓國自己沒什么關系了。
韓流的文化輸出教訓證明了?華流不需要Netflix,也需要“Netflix”
所以,韓流告訴我們為了出去而出去必然是這個結果,國內很多網友這類心態。還是認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構建的文化平臺,文化軟實力輸出,全世界運行的系統。
大家一邊罵西方審美太丑,一邊又違背現實規律為了出去而出去,這個目的與結果自然是南轅北轍。
大家不信的話,可以看看劉亦菲版《花木蘭》《尚氣》,再到各種涉及中國文化、中國人,甚至是亞裔的影視作品審美。中國和韓國不同有大國意識,有燦爛的文明文化,所以想要的借美國平臺文化輸出的是有自我審美的影視作品。
這個因為現實國家關系,美國和西方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人家憑什么
所以,中國網友往往不認可美國拍攝的中國文化作品,于是出現了一邊渴求美國翻拍中國文化作品(因為人家更輕易在全世界投放,也就是文化輸出),但一邊又痛罵審美太丑,是刻板印象,再到什么乳化等等的現象。
這幾年國內關于這點的輿論爭吵還越來越強了,文化輸出到底是什么。
說到底,還是現實中國國家不夠強,文化傳播平臺在全世界的構建還不夠的緣故。
目前在世界上構建較為深入的主要是東南亞市場,原因也是前幾年政治掃清障礙,經濟上和東盟聯系越來越深,于是國內流媒體平臺愛優騰2019年先后走了出去,并且市場的份額不低,開始和Netflix競爭。
于是乎,我們看到這幾年但凡關于中國文化輸出,就是仙俠劇,甜寵劇,電影,包括年輕明星在東南亞很多國家很紅,和韓流明星分庭抗禮,甚至逐漸取代了他們。當現實中國經濟,國力進一步的發展,文化平臺在海外進一步的構建,文化輸出自然就會越來越強了。
所謂華流文化輸出挑戰的從來不是韓流,至于當前中國流行文化的發展就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