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混合云先行者與領導者青云科技正式登陸科創板,成為“中國混合云第一股”股票代碼“688316”。青云科技開盤股價報76元,相比發行價63.7元漲19.3%。截至下午收盤,公司股價報88.65元,漲幅超39%,公司市值超40億元。
![]()
云計算行業保持高速增長,行業內競爭亦在加劇。公有云已形成寡頭格局,在公有云領域,青云科技的云服務業務面臨資本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在私有云領域,青云科技的云產品業務面臨著傳統IT企業的競爭。
近幾年,傳統公有云巨頭和私有云大型廠商也在持續加強“混合云”解決方案的戰略布局,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企業要的是IT服務,基本上都會需要混合云,但是混合云要同一架構,沒有同一架構,沒有混合云。誰有同一架構,誰才能做混合云。做混合云,青云科技從第一天起,公有云和私有云就是一套架構,統一架構的道路,我們已經堅持了9年。”黃允松表示,站在今天看,混合云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云廠商最重要的戰略。我們提前做了布局,等到市場成熟的時候,青云科技已經成為了一個事實上的混合云領導者,這跟我們對這個行業的趨勢判斷是密不可分的。
“公私一體、同一架構”的混合云是青云科技混合云的一大優勢。同一套架構,既能夠在公有云交付,又能在私有云交付,用戶能夠無縫的使用云資源,不用管它來自于公有云還是私有云,但是目前絕大多數云廠商都做不到,而青云科技從一開始就是這么做的。青云科技跟很多借鑒開源技術的云廠商不同,青云科技的產品,每一行代碼都是自己開發的,這是非常難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和大力投資數據中心的云計算廠商不同,青云科技公司并沒有自建數據中心,其主營收入是賣軟件給銀行、保險、能源、交通等行業。
“資深碼農”黃允松目標很明確:科技的本質是為了讓人類社會變得高度美好,同時運行成本超級低。科技的目的是需要去解決社會的問題。從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定義為一家云時代的軟件企業,我們的興趣在一代又一代的軟件創新。
截至目前,青云科技已經搭建起五大類產品矩陣:第一類,計算平臺,包含QingCloud云平臺、KubeSphere容器平臺;第二類,存儲平臺,企業級分布式存儲QingStor,包括塊存儲、對象存儲、文件存儲、融合存儲;第三類,網絡及安全平臺,自主研發設計光格網絡SD-WAN、高防IP、DDoS攻擊防護等;第四類,數據平臺,包括關系型數據庫、非關系型數據庫、時序數據庫、大數據臺等,第五類是物聯網及邊緣平臺,擁有IoT平臺和EdgeWize邊緣計算平臺,布局云網邊端一體化。
作為科技創新型企業,青云科技的研發投入保持穩步增長,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1-6月,研發投入分別為3067.42萬元、6426.93萬元、6954.25萬元、3653.03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12.82%、22.81%、18.45%、25.34%。
隨著云計算技術演進進一步深化、同業競爭的加劇,青云科技無疑需要對技術和產品研發投入更多資源,以保持在創新領域的領先性。
如何平衡公司的開支和收入,保持業務的持續競爭力。黃允松也進行了分析,他表示,青云科技的開支主要是人力資源開銷。虧損問題最多不超過三年的時間就能夠解決。原因非常簡單。青云科技的虧損來源只有一個,就是公有云業務,即招股書上的“云服務”。反過來,青云的另外一個業務“云產品”,在銀行、保險、能源、交通等行業上的云解決方案的銷售收入年增長率在50%及以上的。按照這個增速再往前跑兩年時間,所有的問題都能解決。
根據招股書介紹,青云科技IPO募集資金主要投向“云計算產品升級項目”、“全域云技術研發項目”、“云網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并補充流動資金。
談及青云科技的中長期產品目標,黃允松透露包括:第一發力云原生,把整個Cloud Native端到端做完,現在還缺終端側、邊緣側、應用側管理平臺等。第二堅持去中心化、分散化產品打造,包括iFCloud統一多云管理平臺在資源層,OpenPitrix多云應用管理平臺、KubeSphere容器平臺在應用層,最大程度保護用戶的價值,進而推動社會接近于零成本的創新迭代;另外,光格網絡SD-WAN2.0從去年3月份開始推動,目的是打造一個全軟件定義的廣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