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蘋果又給手機行業開了一個頭。
iPhone12 大膽宣布不再附贈充電器后,雖然負評頗多,依舊引得安卓陣營紛紛效仿。不過,安卓廠商們又擔心和蘋果一樣撞槍口,采取了一些更圓滑的方式處理。
小米 11 耍了個回馬槍,先是跟風宣布不再附贈充電器,引發了一波罵聲,到了實際發布的時候,小米方面卻宣布推出了配備充電器和沒有配備充電器的兩種版本,把選擇權交給用戶。這種手段不可謂是一石三鳥,既提前摸底了用戶反饋,還利用情緒反差拉到了好感,還順勢踩了一波蘋果。
蘋果、小米,拋出的托辭都是:為了環保。
魅族這種小廠也在跟進。魅族手機每年的出貨量不過上百萬,說不上對環境產生多大影響,并且貿然取消附贈充電器還有可能影響銷量。權衡之下,魅族 18 的方案是推出 " 綠色煥新計劃 ",用戶可以憑借兩個舊充電器換取一個全新的魅族 18 充電器。
另外,有消息稱,三星未來也將做出效仿,但具體的方案如何還未可知。
" 環保 ",這一理由看上去無可厚非。全球每年手機出貨量超過十億臺,每年的手機充電器出貨量還要遠大于這個數字,充電頭、數據線又是閑置率最多的電子產品之一。
其實,環?;蛟S只是這個決定的其中一個考慮。取消附贈充電器的背后,手機品牌們沒敢說出口的,是一本深遠、利潤豐厚的生意經。
不送充電器,蘋果每年節約上百億成本
從商業層面來看,手機廠商取消附贈充電器最直接的目的還是節省硬件成本和物流成本。
以 iPhone 為例,如今蘋果手機的包裝盒中和充電器有關的附件只剩下了一條數據線,價值是 145 元。而在此之前,充電器 + 數據線的價值是 290 元——每套手機節省下了 145 元的成本,手機的總售價卻沒有因此變少。
保守以蘋果一年手機 1.5 億臺出貨量計算,僅僅充電器這項支出就可以幫助蘋果每年省 200 億元以上的成本。
還不止這些,除了硬件成本以外,還應該再算上因為手機包裝盒變小、變輕帶來的物流成本和包裝成本的減少。
在安卓這邊就沒那么夸張了。小米、魅族標準版的手機充電器不過百元以內,盡管沒有蘋果這邊這么貴,現階段的政策也還沒有一刀切,但隨著后續手機出貨量規模的累積放大,因為這一個小小充電器,節省下的綜合成本依舊不容小覷。
充電頭是個好硬件
省錢還只是小事。手機公司不再附贈充電器背后更深入的考慮,為了正在起步的充電器江山。
首先解決一個問題,手機廠商又為什么選擇在 5G 普及之前,費力去開拓充電器這一存在多時、又還不太熱鬧性感的品類?
隨著 5G 硬件的加入,以及屏幕 / 相機等各種功能的加強,手機的耗電量正在逐漸加大。而擺在面前的的矛盾是,電池容量和手機厚度 / 重量卻是一對天然的矛盾。因此,開發出更大功率的充電器,或者通過無線充電等方式改善充電體驗,都是消解用戶電量焦慮的兩條思路。
在這種方向的指導下,安卓和蘋果在充電器這一硬件上的布局策略不盡相同。
安卓廠商在高功率有線快充上布局更快。據 36 氪粗略統計,小米、OV 已經推出了 65W/120W 快充充電頭,價格一般在 200 元左右,相比原先二三十元的低功率充電頭已然貴了許多。
除此之外,安卓廠商還同時布局了針對不同場景、不同大小的充電器產品。
小米這邊有立式 / 平放式的無線充電器、可同時容納多個電子產品的無線充電板、基于車載場景下的充電器、以及充電器充電寶二合一的配件;
OPPO 這邊則考慮到了充電器的大小問題,不久前推出了可以塞在口袋的餅干快充充電器,功率還提高到了 50W 和 110W。

小米的充電相關產品

OPPO 的充電器產品
蘋果更多的興趣在無線充電上。擴展出了 MagSafe 磁吸充電器、用于裝飾的磁吸卡套、能同時充多個電子設備的雙項充電器。這些新品類的售價并不便宜,單單雙項充電器的售價就在 1050 元左右,幾乎等于一臺低端安卓機的價格。
在此前的蘋果發布會上,庫克花了大手筆介紹 MageSafe 產品。但這款產品在面世之后卻因為充電效率過低、存在消磁的問題,尚且不是一款熱銷品,后續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蘋果無線充電器及價格
另外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 取消附贈充電器 " 這一看似武斷的決定,能從多大程度刺激充電器品類的銷量?
由于安卓廠商還沒敢完全拒絕附贈充電器,所以這一陣營的充電器銷量變化在現階段參考意義不大。
更值得關注的是蘋果。自從去年年底 iPhone12 之后,蘋果生態中的第三方充電頭產品迎來了春天。
據充電頭網一位負責人表示,ANKER、綠聯、品勝、倍思、紫米、麥多多等多個品牌在去年十一月初蘋果 20W PD 快充月銷量已經過萬。其中,ANKER 天貓旗艦店 20W PD 快充充電器月銷量甚至從原來的幾千臺暴增至 11 多萬臺,翻了數十倍;綠聯的 20W PD 快充月銷量也突破了 10 萬臺。
前述人士告訴 36 氪,這類快充頭的毛利率并不低,一般在 20-30% 左右??梢哉f,蘋果的這一決定,正在養活一大票充電器廠商。
未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用戶快充習慣的養成、以及對充電體驗需求的提升,充電器這一品類還有很多可拓展的空間。
一個可供參考的案例是,在此之前,各大手機廠商便在手機上大刀闊斧砍掉 3.5mm 耳機孔這一設置,倒逼用戶使用無線耳機,而經過幾年的用戶培養,TWS 真無線耳機出貨量如今才真正有了大幅增長。
今天的 TWS 耳機,未必不會是明天的快充頭。
賣授權,長遠之計
賣硬件還不是最賺錢的,快充協議 / 授權才是,且后者的邊際成本更低。
目前快充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協議壁壘,即快充頭和手機之間存在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無法與其他品牌產品混用。舉個例子是,你無法用蘋果的 MagSafe 給小米手機充電,也沒辦法用 OPPO 65W 的快充充電頭給華為 Mate40 快充回血。
OPPO 和華為已經向第三方品牌授權獨家快充協議。不久前,OPPO 便宣布了 " 閃充生態合作伙伴計劃 ",合作的伙伴有一汽大眾、NXP(恩智浦半導體)、ANKER(安客)等。
不過,各家的快充協議價格屬于機密,一位 ANKER 的內部人士告訴 36 氪," 快充協議是充電頭的核心,在這上面做文章將會是未來的重頭戲 "。
蘋果這邊的操作也是如此。去年 10 月,蘋果推出了專門針對 MagSafe 的認證體系 MFM(Made for MagSafe)。站在蘋果的角度,這個認證體系的作用是控制第三方產品的價格、變現專利。
簡單理解,如果第三方配件廠商也想制造一款 MagSafe,就必須老老實實交錢拿到蘋果的 MFM 認證,否則做出來的產品將無法被 iPhone 正常使用。通常,配件廠商們完成蘋果的這套認證所花費的成本,有時候并不比硬件本身的成本低。
以蘋果數據線為例,一根通過 "MFI" 認證(Made for iPhone,和 MFE 類似)的蘋果數據線,總成本一般在 25 元左右——為了完成認證,數據線廠商不僅需要向蘋果公司購買一個專用的芯片,成本價已經達到 3 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 19.5 元),還要在交上一筆不低的認證費用。
目前,由于認證成本高昂,市面上也推出了 MEM 的破解版。盡管如此,一名業內人士表示,蘋果 MagSafe 模組的售價,一般是沒有得到 MFM 認證的十倍以上。
總結一下,蘋果砍掉了附送的充電器,每年將節省下數百億元的各類成本。更進一步,還將進一步促進自家無線充電產品的銷量,以及第三方快充廠商的繁榮。而第三方快充廠商硬件出貨量的增加,還將會刺激蘋果授權認證的數量攀升——而在蘋果這套認證規則下,蘋果才是背后躺贏的一方。
這便不難理解,安卓和蘋果手機陣營即使頂著被罵的風險,也要堅決拿掉這方小小的充電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