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資訊】6月3日消息,福建興化灣海上風電場近日成功進行了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海上中試。該中試是由東方電氣集團與深圳大學/四川大學謝和平院士團隊聯合開展的"全球首次海上風電無淡化海水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海上中試"。這一技術的成功驗證為未來海上可再生能源制氫提供了重要的發展路徑。
據相關介紹,這次海上中試得到了中國工程院、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中國三峽集團、福建能投集團等眾多機構的大力支持。中國工程院專門組織了院士專家組前往現場考察,并見證了海試過程。專家組認為,這項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在設計上合理且運行穩定,通過試驗驗證了其可行性,標志著海上可再生能源制氫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此次海上中試于5月中下旬在福建興化灣海上風電場進行,采用了"東福一號"漂浮式海上制氫平臺,該平臺是由東方電氣集團與中國工程院謝和平院士團隊聯合研制的全球首套可再生能源與制氫技術相結合的裝置。在海洋環境的嚴峻考驗下,該平臺經受了8級大風、1米高海浪、暴雨等極端條件,連續穩定運行了超過240小時,充分驗證了中國科學家們原創的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在真實海洋環境中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專家組還指出,這次海試成功的意義在于:首次驗證了中國學者提出的全新原理技術在實際環境中的可行性和穩定性;首次實現了海上風電可再生能源和海水直接制氫的一體化技術體系;首次驗證了海上風電無淡化直接制氫在海洋環境中的抗干擾能力;首次實現了Nature正刊前沿成果向工程試驗轉化的中國速度;中國工程院院士團隊的成功實踐是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典型案例,實現了從獨創性原理從獨創性原理、顛覆性技術、國產化裝備到特色電解制氫工業模式的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發展路徑。
值得注意的是,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的成果最早于2022年11月30日在Nature正刊上發表,并被評為2022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一。隨后,于2022年12月16日,東方電氣集團與深圳大學/四川大學謝和平院士團隊簽署協議,正式開展該項技術的聯合創新,并由東方電氣集團負責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這次海上中試的成功不僅代表著中國學者在全新技術領域的突破,也為海上可再生能源制氫提供了更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一重要進展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在可再生能源和氫能產業的發展,為實現清潔能源替代和碳中和目標做出積極貢獻。未來,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有望在更廣闊的海洋領域得到應用,并促進可持續能源的發展和利用。
總的來說,這次福建興化灣海上風電場的海上中試成功標志著中國在海洋可再生能源制氫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中國工程院、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中國三峽集團、福建能投集團等多方支持下,東方電氣集團與深圳大學/四川大學謝和平院士團隊的合作研究為海水無淡化原位直接電解制氫技術的可行性和實用性提供了有力證明。這一成果的實現將進一步推動我國在可再生能源和氫能產業的發展,加速實現清潔能源替代和碳中和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