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資訊】5月29日消息,云服務市場正迎來新的變局。繼阿里云在4月底宣布史上最大規模的降價之后,其他幾家云服務巨頭也紛紛宣布核心產品的降價,騰訊云最高降幅達40%,移動云全線產品最高直降60%,天翼云更是在首頁刊登廣告,聲稱有產品低至1折。
最近三天,京東云加入了這場戰局,并公開挑戰阿里云、騰訊云和華為云,承諾提供全網最低價,如果購買價格比其他云廠商更高,將會進行賠付。除了官網價參與比價之外,京東云還承諾在特定云廠商實際成交最低單價的基礎上再打九折。
云廠商之間的價格戰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各大巨頭的涌入使得戰火越燒越旺。業內人士分析稱,價格戰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以價換量的方式擴大用戶群體,特別是中小企業用戶。市場對于創新和變革的需求已經迫在眉睫。
不過,一些廠商在這輪價格戰中使用的降價策略并不局限于核心產品。在廣告詞中,一些廠商宣稱降價幅度高達百分之幾十,給人們一種賺到的感覺。然而,云計算產品的定價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除了使用地區和使用期限等外部條件外,產品本身的規則、參數和配置也可能導致成交價的大幅波動。
另外,有一些廠商采用了一些邊緣產品作為噱頭,明顯存在一些套路。比如,阿里云在降價活動中主要降價的是深度冷歸檔存儲產品,而該產品的關注度和使用量相對較小。一位技術負責人表示,如果只關注降價幅度,很可能錯失購買高性價比產品的機會。那些降幅高、宣傳響亮的產品往往并非企業的剛需。
據ITBEAR科技資訊了解,近兩年來中國的公有云市場增長并不樂觀。根據IDC的最新數據,中國公有云市場在2022年下半年同比增長19%,相比于去年同期的42.9%增長率出現了下滑。
盡管增長放緩,但云服務廠商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廠商們通過不同的渠道競相爭奪客戶,以保持自身在行業中的競爭力。
然而,這次價格戰中許多廠商主要降價的是官網價。就像購買汽車一樣,官方海報上宣稱的降價幅度往往與實際購買價格存在較大差異。
不過,京東云提出了比價的概念,揭示了云計算領域的潛規則。他們的承諾是在官網價的基礎上提供更低的實際成交單價,只要客戶提供近三個月對應產品及配置的訂單、賬單等材料進行核實,就能獲得相應的優惠或者優惠券補貼。這意味著降價是動態的,并且客戶擁有評判權。
總的來說,當前云廠商的價格戰最終將使中小型企業成為受益者。然而,我們仍然需要"貨比三家",因為云服務與供應商之間存在強烈的綁定關系,遷移成本很高。一旦做出選擇,中途更換的可能性非常低,因為時間成本和重構成本將大幅增加。正如一位業內人士所說:“即使后期續費變得更加昂貴,我們也必須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