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國智能交通協會主辦的2021“創新·賦能”技術交流活動上,千方科技副總裁孫亞夫發表“ETC產品技術與新場景應用”主題演講,圍繞ETC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分享了千方科技的最新實踐和豐富經驗,與業內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未來ETC技術發展與場景應用的合作機遇。

ETC規模化應用溢出效應巨大
隨著路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市場規模逐漸擴大,應用場景不斷擴展,孫亞夫認為,ETC規模化應用將帶來巨大的溢出效應。
從設施建設進程來看,目前全國擁有2.66萬套ETC門架系統,6.8萬條ETC車道(含混合車道)。“如果把ETC門架系統功能僅定位在收費上,顯然沒有看到其更大的價值。它應該是感知網、通信網、收費網三網合一的一張網。”
從用戶規模和交易量來看,目前全國ETC用戶達2.26 億,全網日均超過3000萬的交易額。如何保障交易安全性、實時性、完整性、準確性,后續也需要對收費系統持續升級。“這些規模化應用必然存在很大的潛在溢出效應。”
“從支付這一高價值應用場景,到作為電子標識進入車輛管控場景,再延伸到集感知、服務、管控為一體的路車通訊,基于這三個核心功能,ETC的應用場景將不斷擴展,持續賦能行業全面發展。”
后ETC時代來臨 三大方向持續深耕
此次大會上,中國智能交通協會李朝晨理事長表示,根據當前技術發展形勢和ETC面臨的市場環境,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堅持不斷研發ETC新技術,包括加快5G、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應用;二是積極探索ETC應用新場景,不斷發現新用途,探索新服務;三是不斷提高ETC系統智能化程度和降低成本。這也和千方科技對未來趨勢的判斷與實踐不謀而合。
“‘后ETC時代’來臨,風險將與機遇并存,“孫亞夫提到,”未來我們應把握三大工作方向:車端OBU從‘后裝’到‘前裝’;ETC產品與技術邁向ETC2.0;加快ETC+行業的創新應用,賦能新場景。”
“如果有一個為前裝而生的產品功能與產品形態,將更好地驅動前裝滲透率。”從產品形態上看,由原來的獨立整機升級為集成ETC模組的多合一集成車載終端,以降低門檻,適應ETC前裝要求;與車身電子、車載信息系統(如導航系統)深度集成,可以為創新場景應用提供能源和更多的人機交互;同時,通過升級現有的門架、車道天線、車載OBU,還可提供面向汽車智能駕駛的交通信息、路車協同安全預警等服務。

新車選配ETC政策的實施,也持續帶動前裝ETC的普及。2020年2月,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發布關于調整《道路機動車輛產品準入審查要求》中明確指出,自2020年7月1日起,新申請產品準入的車型應在選裝配置中增加ETC車載裝置。
從ETC到ETC2.0,ETC產品和技術的演進大致有兩條路徑:一條即ETC前裝模組與T-Box前裝結合,可提供ETC+北斗自由流收費服務和更深度的交通信息服務的融合。另一條路徑是將ETC前裝模組與C-V2X 前裝相結合,在收費服務基礎上,可提供路車協同、車車協同安全預警服務,自動駕駛支持服務以及編組行駛等。“從技術路徑來看,這兩種方式并無優劣之分,而是要看哪條路徑更符合產業發展落地應用的實際需求。”
目前,千方科技正展開“ETC+T-BOX+C-V2X”多合一終端的前沿探索實踐,針對車載主機和天線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比如千方科技在乘用車現有4G/5G T-Box平臺上集成車規級ETC模組,C-V2X PC5模組,打通ETC、V2X與車載導航系統、ADAS系統連接,為推動車路協同技術落地做出有益嘗試。
千方科技也持續推動ETC與路內路外停車、交通管理、非現場治超、交通運輸、擁堵收費等各個場景深度融合。目前,千方科技已搭建起城市級全場景停車云平臺,能夠為政府職能部門提供停車資源管理、停車運營監管、靜態交通輔助決策等服務;為企業提供超5萬停車位的路內停車運營平臺、場庫停車運營平臺;同時也可以為公眾提供停車、充電、出行信息服務等。
本次大會上,如何逐步提高ETC通行效率能力、降低管理成本、節約能源,實現安全、綠色、暢達通行,并讓ETC成為打通“車路協同”的金鑰匙,成為各界專家、學者持續討論的焦點。對于千方科技來說,接下來不光要在ETC等單業務領域解決當期的難題,更要基于行業發展趨勢,結合客戶痛點與實際需求,在全域交通的框架之下,拉通各業務域之間的數據,實現全鏈條的運營服務,最終達到交通綜合治理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