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育媧人口研究發布《中國婚姻家庭報告2022版》,報告顯示,我國初婚人數持續下降,初婚年齡上升。
報告統計了2000-2020年全國結婚率,全國來看,數據呈“先升后降”趨勢。2020年結婚率5.8‰,相比2013年最高點9.9‰下降了41.4%,這也是20年來中國結婚率的最低點。分地區來看,2020年上海常住人口結婚率3.8‰,為全國最低。
與此同時,離婚率則從2000年0.96‰上升至2020年3.1‰,最高點2019年3.40‰相比最低點2002年0.9‰,兩者相差近2.7倍。2020年離婚率最高的是天津市,達到4.93‰,最低的是西藏,為1.75‰。
來源于育媧人口研究
中國婚姻家庭報告2022版核心數據
結婚率和離婚率:我國結婚率從2000年的6.7‰上升到2013年的9.9‰,隨后逐年下降,2020年結婚率下降到5.8‰;離婚率從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
來源于育媧人口研究
結婚人數:我國初婚人數在2013年達到2385.96萬人的峰值后持續下降,2020年下降到1228.6萬人,比2013年下降48.5%。2013年,我國結婚登記對數為1346.93萬對,2021年結婚登記對數下降到763.6萬對,連續八年下降。另外,初婚年齡大幅推遲。2021年安徽省初婚平均年齡分別為男31.89歲,女30.73歲。
已婚比例和未婚比例:從2009年到2013年,20-39歲女性人口中,已婚比例從77.93%下降到67.06%,到2019年,又上升到72.72%。2019年,中國30-34歲男性未婚比例為18.16%,女性未婚比例為8.7%,低于絕大多數發達國家。
未婚同居率:中國的未婚同居率不斷上升。根據2018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出生隊列為1980-1984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為30.33%,女性為26.79%;出生隊列為1985-1989年男性的未婚同居率為37.99%,女性為33.13%。
性別比:近幾十年中國的出生性別比,隨著生育政策的收緊而逐漸升高,然后又隨著生育政策的放寬而逐漸下降。2020年全國總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3490萬人,其中,20—40歲適婚年齡男性比女性多1752萬人。
家庭規模:建國以來我國家庭規模的總趨勢是不斷縮小,1953年家庭規模平均為4.30人,1964年為4.29人,1982年為4.41人,1990年為3.96人,2000年為3.44人,2010年為3.10人,2020年只有2.62人。在家庭規模小型化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單親家庭、單身家庭、獨生子女家庭和獨居老人家庭。
結婚人數下降的原因
民政部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結婚登記數據為763.6萬對。這是繼2019年跌破1000萬對、2020年跌破900萬對大關后,結婚登記對數再次跌破800萬對大關。媒體統計顯示:這一數據創下1986年以來的新低。
近年來結婚登記人數持續下降,報告稱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人口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1980-1989年出生人口有2.23億人,1990-1999年出生人口有2.1億人,2000-2009年出生人口有1.63億人,整體呈下降趨勢。
其次是適婚人口男多女少。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40歲男性人口比女性多1752萬人。
第三是初婚年齡推遲。近日,全國多地民政部門陸續公布的2021年婚姻登記數據顯示,初婚平均年齡普遍推遲。
例如,2021年安徽省初婚平均年齡為男31.89歲,女30.73歲。數據顯示,2008年以后安徽初婚年齡逐漸上升,從一開始的26歲左右到現在已突破30歲。
第四是房價和彩禮等經濟因素。房子是結婚的首要條件,雖然有一部分年輕人可以接受租房結婚,但在大城市房租價格也高企,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希望買房結婚。一些年輕人由于買不起房,只能選擇推遲結婚。
在部分農村地區,彩禮金額高也導致很多年輕男青年結不起婚。并且,往往越是偏遠、經濟不發達的地方,彩禮要得越高。
第五是社會競爭激烈。根據教育部數據,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到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
近年來,許多大學畢業生選擇“慢就業”。如果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結婚生育意愿自然會降低。
另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年輕一代的婚姻觀念已經發生改變,這也是結婚登記人數下降的原因之一。與父母輩相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把單身視為一種正常的生活選擇。“30多歲了還沒結婚”在年輕人中已經見怪不怪。
我國結婚登記對數在2013年達到1346.93萬對,此后逐年下降,2021年結婚登記對數已經是連續8年下降。從結婚率來看,2013年我國的結婚率為9.9‰,此后逐年下降,2021年結婚率下降到5.4‰,也是連續8年下降。
如何逆轉下降趨勢?專家有話說
對此,梁建章、任澤平等專家呼吁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
(1)、增加大城市住宅土地供應,給予有孩家庭購房補貼。高房價是阻礙年輕人結婚生育的一大“攔路虎”,要減輕年輕人結婚生育的負擔,需要給予有孩家庭購房補貼。比如說返還二孩家庭的房貸利息的50%,對于三孩家庭的房貸利息可全部補貼返還。或者在高房價的地區,可實施一孩房價九折,二孩房價七折,三孩房價五折的政策。
(2)、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生育成本過高是導致低生育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不同地區和人群之間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我們建議個人所得稅減免和現金補貼的方式并重,對高收入家庭通過孩子人頭抵稅的方式減免個人所得稅。由于收入較低者不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所以減免稅收不適用于低收入家庭,對于這些家庭,可直接發放現金補貼。
就在昨日(28日),國務院發布關于設立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的通知,納稅人照護3歲以下嬰幼兒子女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嬰幼兒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3)、法定婚齡降到18歲。
來源于 育媧人口研究
有一點需要注意,上表列出的法定婚齡,有個別特殊情況。例如,日本男子18歲、女子16歲經父母同意可以結婚,如果男子和女子到了20歲,則不需要經過父母同意也可以結婚。又如,德國、西班牙法定婚齡一般是男女均為18歲,但如果經過法院同意,16歲也可以結婚。
從上表可以看出,當今世界主流的法定婚齡是男女均為18歲。
(4)、保障單身女性生育權。雖然我國在法律層面上并不禁止單身女性生育,但是某些部門的文件規定卻在事實上侵犯了單身女性的生育權。中國不允許單身女性凍卵和做試管嬰兒的政策,其實可歸咎于過去限制生育政策的殘留的慣性。但是現在中國的生育政策已經從限制生育轉向鼓勵生育。現在有些單身女性愿意用自己的金錢和時間去嘗試生小孩,其實有利于提高生育率,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不應該禁止。
而就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政協委員花亞偉在提案中呼吁,全社會以更加包容的態度對待未婚生育,滿足大齡單身女性的生育意愿,對其生育的孩子在落戶、就學、就醫等方面一視同仁。他建議,允許年滿30周歲以上的未婚女性生育一胎,且享受合法生育的產假、生育保險等權利。
(5)、啟動中國《同居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目前中國,法律只保護合法的婚姻同居關系,而未婚同居是不受法律保護的,所以未婚男女在結束未婚同居后常常引發很多糾紛。建議中國的立法部門結合中國具體國情,啟動中國《同居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或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篇增加有關未婚同居的法律條款。
(綜合自民政部、中國政府網、人民網、新安晚報、錢江晚報、育媧人口研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