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工人體育場 東方IC | 供圖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程璐洋 7月27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微“北京發布”稱,北京工人體育場將正式啟動保護性改造復建。
新北京工人體育場計劃于2022年12月交付使用,目前,北京市已將該項目列入市級重大項目范疇,成立市級工作專班進駐現場,推進改造復建工作。
2023年6至7月,第18屆亞足聯亞洲杯足球賽將在中國舉辦,北京作為10座承辦城市之一,將舉辦2023年亞洲杯開、閉幕式和決賽。根據亞足聯對杯賽場館的要求,需將工人體育場由綜合性體育場改造為一座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專業足球場。
此次改造復建具有三個特點:做好風貌保護,注重功能提升,優化觀眾體驗。
首先,改造后的工人體育場將保持主體橢圓形造型基本不變,保持外立面形式和比例基本不變,保留特色元素基本不變,恢復莊重典雅的建筑風格,傳承首都歷史文化風貌,保留北京十大建筑城市記憶。
其次,改造后的工人體育場在恢復原有開闊、疏朗空間形態的基礎上,將與城市地下軌道交通無縫連接,使地下空間資源得到綜合開發利用。通過建設多項體育活動場地和配套設施,滿足市民各種體育文化活動需要。按照平疫結合做好空間功能轉換設計,提高場館及地下服務設施公共衛生、公共安全設計與建設標準,保障公共安全。
最后,此次改造將采用最新的看臺碗設計、罩棚構造技術、電視轉播技術、音響聲學技術、體育專項技術等,場內設施更加突出專業化、標準化、規范化、人性化,使觀賽環境更為舒適,將給觀眾帶來最佳的觀賽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改造復建特別提及要按照平疫結合做好空間功能轉換設計,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給建筑空間功能提出的新課題。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建筑分院副院長劉智斌對經濟觀察網表示,“平疫結合”在建筑設計領域實際上是一個古老話題的新挑戰,他從三個層面給出了自己對空間功能“平疫結合”的理解。
首先是建筑設計上常說的可持續性,可持續性其實不僅僅指能源、材料要綠色環保,還包括建筑空間的可持續性。避免過度設計,在滿足現有建筑功能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過于固定的、不可變更的一些結構構件。
比如在室內盡可能采用裝配式隔墻,便于拆除和重新分隔空間;比如在設計中盡可能選用比較方整和簡潔的建筑平面,避免奇奇怪怪或凸凹過多的室內布局;比如做城市綜合體或者一些大型公共建筑時,在不影響功能的前提下,把用電、用水、排水點比較均勻地分布在建筑空間內,為后期的功能轉換提供足夠的冗余度和靈活性。
第二,在建筑設計以及建筑投資決策過程中,應當對技術依賴的思想有所反思,核心是建筑能否最低限度地依賴人為的設備和技術去達成室內空間的功能性和舒適度,盡可能地利用建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空間,保證更好的自然通風和采光,用建筑本身去適應未來功能的變化,這種建筑是最具韌性的。
第三,期待使用者對建筑空間形成更好的使用習慣,比方說對空調管道新風機組以及排風設備等進行定期清潔維護,選用防臭、防逆流、有存水彎的地漏并定期維護檢修更換等等。
劉智斌介紹,類似工人體育場這種尺度較大、開敞的建筑空間實際上是最有利于平疫結合的,建筑的平疫結合不僅指建筑的室內空間,還包括一些公共建筑的周邊集散廣場及體育場內運動場地,這些場地非常有利于成為臨時的、突擊的功能用地,能快速搭建一些帳篷或裝配式建筑,可以很快提供一個防疫場所。
劉智斌強調,平疫結合不僅要考慮一些重要公共建筑在疫情時期的改造和利用,也要考慮在城市的重要公共節點預留出比較大的開敞廣場,配置好用水、用電接入條件。這樣可以把平疫結合從單一的具體建筑擴展到城市的公共節點,在應對大型疫情時,可以結合這些開敞空間去做快速的防疫和備戰響應。
據介紹,北京工人體育場于1959年建成,是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等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地,也是北京市足球運動的主要承載地,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歷程,已列入首都近現代優秀建筑名錄。
北京工人體育場主體建筑為混凝土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進行了三次結構加固和一次設施改造。目前,北京工人體育場主體結構已達到使用年限,經國家相關專業機構鑒定,房屋結構安全性和建筑抗震能力整體不符合《房屋結構綜合安全性鑒定標準》(DB11/637-2015)。同時,工人體育場原設計標準已相對落后,設施設備功能陳舊,已無法滿足舉辦國際大型專業足球賽事活動的功能要求,亟需進行升級改造。
北京工人體育場作為北京市大型體育比賽館場和演藝活動場地,累計舉辦了數千場各種文化活動,成為北京重要的娛樂體育活動中心,承載著市民和城市的特殊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