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圖集
新華社發 劉道偉 作
閱讀提示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是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從辱罵丑化,到發動水軍造謠煽動,甚至人肉搜索,網絡暴力在不斷升級,有的還形成了組織嚴密的黑色產業鏈。律師表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暴問題亟須更有力的防范和治理。
“以后見了我和我的兄弟,必須跪下磕頭”……近日,因為玩手游打排位賽技術稍遜,林勇(化名)被兩個隊友先是打字辱罵,后又開麥互懟,用詞不堪入耳。在他退出游戲房間后,還被這兩人反復拉房間咒罵不止。林勇本想將游戲一卸了之,但一想到被網暴的過程,就氣憤不已,于是到網絡平臺投訴,想要討個說法。
信息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是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從圖文并茂、惡意P照丑化,到發動水軍造謠煽動群起攻擊,甚至無下限采用人肉搜索,網絡暴力在不斷升級,有的還形成了組織嚴密的黑色產業鏈。律師表示,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暴問題亟須更有力的防范和治理。
辱罵、人肉搜索,網暴無孔不入
手游大熱,擁躉以年輕人居多,這也使之成為網絡暴力的重災區。和林勇一樣,不少玩家都曾在游戲中遭受過咒罵羞辱。盡管平臺會通過識別禁用字詞予以管理,但施暴者往往換個同音字或以拼音代替,暴戾語言的傷害值并未降低。
“每次公共頻道刷喇叭罵人都1000條以上,三四秒一條,持續數個小時不間斷,天天有人遭遇網絡暴力。”一名網友說。
曾引發關注的“8·27兒童網絡暴力事件”也跟游戲有關。當時,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欄目播發報道,批評了一款網絡游戲,引發數名年幼玩家到網絡貼吧對電視節目進行圍攻,用語粗鄙。一位稱目睹了孩子發帖的父親說:“我8歲的兒子被引導成了一個網絡暴民。”
除了宣泄情緒,網暴還往往因利益而起。搜索各大網絡投訴平臺和貼吧,有關網絡暴力催收、網購差評遭恐嚇、平臺泄露隱私致使用者長期遭受語言攻擊等事件不時出現。
被人身攻擊、騷擾電話轟炸、曝光個人隱私信息、威脅上門殺人……3年過去了,因在二手網購平臺以5元錢轉讓吹風機與買家產生糾紛后,徐萌(化名)遭受網絡暴力,所受精神傷害至今都未撫平,正準備通過法律手段維權。
《工人日報》記者在聚投訴、黑貓投訴等投訴平臺了解到,有的施暴者會花樣煽動網友進行集體攻擊。一名網友網購退款后,被店主不斷進行辱罵,并被曝光了個人電話和住址,店主還煽動上百人對其進行網絡暴力。還有一名網友因買到的玩具與描述不符要求退貨,被賣家將購買信息和個別聊天記錄截屏發布到社交平臺上,偷換概念博同情引導輿論,對買家造成嚴重心理傷害。
“每隔兩小時便以各種身份通過電話進行恐嚇、威脅”“惡意讀取通信錄信息,短信編輯侮辱內容群發給所有聯系人”“加微信后盜取照片群發,進行人身攻擊”……在網絡投訴平臺,各類網貸催款暴力手段層出不窮,借貸者苦不堪言,有的被公司開除,更有甚者不堪壓力跳樓自殺。
新型網暴呈現出組織化、產業化苗頭
在網絡暴力事件中,受害人有名有姓,卻找不到具體的實施傷害的人。正因為如此,參與的網民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肆意而為。
四川德陽一女醫生因泳池沖突遭受網絡暴力,后自殺;杭州網紅毆打孕婦事件,部分網民對涉事網紅“人肉搜索”,寄了花圈和壽衣……網絡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嚴重傷害了當事人的身心健康,甚至逾越了法律底線。
《工人日報》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就查詢到這樣一起案例。為泄私憤,杭州的江某在趙某所建微信群內散布趙某不雅照片,群內成員多為趙某朋友或合作伙伴。隨后,不雅照事件持續發酵,被多家媒體改編、發布、轉發,引發社會輿論關注,致使趙某遭受了嚴重的網絡暴力,生活、工作、身心健康受到一系列嚴重影響。經醫院診斷,趙某被認定為重度焦慮、重度抑郁癥狀,需服用抗抑郁藥物,并定期接受心理治療。
確診后,趙某將江某訴至法庭。今年4月,杭州市江干區法院判決江某支付趙某精神損害撫慰金和醫療費2萬余元。
記者梳理相關案例還發現,網絡暴力已成為部分網民實施有目的打擊與報復的手段之一。此外,部分網絡平臺為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也存在在商業化運作中故意自編自演相關事件或放任網絡暴行蔓延的行為。有媒體報道稱,作為不正當競爭的手段,升級版新型網暴日益呈現出組織化、群體化、利益化、產業化、規模化等苗頭,他們以網暴制造輿情,誘導甚至綁架相關部門采取對其有利的應對措施。
解決網暴施害需多維施策
“網絡暴力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損害,往往也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廣東廣和(長春)律師事務所律師王雨琦說,網絡絕不是暴力的法外之地,情節輕微的會受到行政處罰,嚴重的可能要承擔刑事責任。
王雨琦告訴記者,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全文雖僅有19條,但從“有償刪帖”到“網絡水軍”,從“搜索敲詐”到“微信傳謠”,各種網上頗具爭議的“擦邊球式”做法都有提及,這也給包括網絡暴力在內的諸多不法行為念了“緊箍咒”。
盡管有法律條文適用于網絡暴力事件的處理,但實際上訴諸法律的受害人并不多。在裁判文書網上,記者搜索“網絡暴力”顯示僅有86篇相關文書,且此類案件一般較為復雜,所致后果常常難以量化,受害者即便勝訴,能爭取到的賠償金額也并不多。
“傳統的法律法規并不能完全適應網絡領域的變化,導致大部分網絡暴力的當事人無法獲得經濟補償。”長春大學網絡國學院副院長于天罡說,應當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違法犯罪與其他不當行為的界限以及相應的處理依據,相關部門應及時公開處理有關事件和案件,震懾不法網民。
于天罡說,機器人水軍已經有了,他擔心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新技術可能會主動生成數據、語言等,出現網絡暴力問題。他還建議,由司法部門組織,律師協會牽頭新聞媒體等行業,成立網絡救助志愿機構或隊伍,為網絡暴力受害者提供救助。(記者 柳姍姍)
責任編輯: 薛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