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回想起無比尷尬和羞愧的今天,我會對自己說,‘我可是那個開過直播、翻過車的吳曉波’。”上周,在公眾號上的文章《十五罐》里,吳曉波用這個《百年孤獨》起首的經典句式,來調侃自己首場直播遭遇的“滑鐵盧”。為了上月末的一場 “新國貨首發”直播,盡管吳曉波事先做足了功課,鉚足了勁,還花大價錢投放廣告,最終還是“翻車”了。一個銷售某國產品牌奶粉的商家,在這場直播里交了60萬坑位費,最后只賣出15罐。不過,這場直播至少說明,這名前商業記者、知名財經作家至今依然保持著敏銳的嗅覺,直播火了,他就做直播,就像他之前快速投身自媒體,以及更早的時候果斷投資房產一樣。但在一件事情上,吳曉波一直保持著極為穩定的節奏,那就是出書。最近,這位著作壘起來已可“等身”的財經作家又寫了一本新書。
和以往吳曉波寫的商業史、企業史不同,《影響商業的50本書》其實是以一本書的形式做了一份書單。從上千本經濟、商業類圖書里,他挑出了50本,用以勾勒200多年來經濟理論和商業知識的進化與迭代。其中包括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費孝通的《江村經濟》、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以及他自己的成名作《激蕩三十年》。他精讀過其中的每一本書,并用大眾能夠接受的生動語言把書的內容與意義表述出來。
吳曉波說,寫作這本書緣起于很多年輕人提出的共同問題:“我該讀哪些書,能不能開一份書單?”在他看來,這個問題就像“如何度過一生”一樣,“屬于一個特別私人而必須自己回答的問題”。
但他還是嘗試用一本新書,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財經:現在,閱讀經典、閱讀紙質書的風氣似乎越來越淡,靜心讀完一本書對很多人來說是比較艱難的事。相比你書中整理的這些經典,大家可能更容易接受你掛在網上的音頻和視頻。而你本人也很早體察到了閱讀和觀看趨勢的變化,成功轉型新媒體,不論是“吳曉波頻道”還是“890新商學”,都做得有聲有色。那么,閱讀這些大部頭,對你自己又意味著什么?
吳曉波:我認為閱讀經典和形成系統性的思想結構,是成年人必須完成的自我成長功課。生活的碎片化絕對不意味著思想的碎片化。
中國的企業家群體絕大部分都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商學院教育。因為時代的原因,很少有人能夠具備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建構自己的思想體系,特別是商業思想體系。
但是我覺得這個工作非常重要,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初心所在。關于閱讀的介質,有些年輕的朋友在手機上看電子書,可能已經沒有紙質閱讀的習慣,我覺得也挺好的,這也是一種思想體系的建構路徑。
當我們的商業世界越來越復雜的時候,比較完善的思想體系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幫你應對自我情緒和外界環境的變化。
就現代人而言,一個人在30歲以后,想要再有非常完整的時間來建設自己的知識結構,其實不容易,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導致興趣不斷轉移。所以,你的思想體系很可能在30歲之前就建立了,30歲之后,知識提升是零碎的,基本上此后終身都是零碎的,我覺得這可能也是挺殘酷的一個現實。
如果你20多歲的話,我是建議能夠把一些時間從手機中擺脫出來,回到圖書館,回到書本上。因為你年紀輕,比較幸福,還有大量的時間可以浪費,可以消耗,可以建設自己的思想體系。
不過,我們還是要知道,每一本書也都是有時代的局限性,不是說都是真理。局限性有它的“好處”,就是它在某個“局”里面,它有自圓其說的部分。
我們的人生也好,做商業也好,都要尋找一種模型,一種路徑。那么這本書里面提到的很多人,他們對世界的描述,對某種商業模式的描述,其實是給我們提供一種方法論上的視角。
第一財經:書里寫到的這50本書,是你在什么契機下讀到的?
吳曉波:這50本書是在我生命的不同階段遇到的。
有些在大學時期就接觸過,甚至精讀過;有些呢,讀過但并沒有讀過全本,比如《資本論》;還有一些書,是在我30年的工作過程中,隨著它們的流行和我工作的深入了解到的。所以,它們如同我生命中一些親切的陌生人,偶然進入,從未離去,遠遠地站在那里,像一個個長滿了記憶青苔的木樁。
然后這一次,我從上千本書里面把它摘取出來,試圖形成一個帶有節點性的知識圖譜。
我為什么要重讀這些作品,借用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的一段話來解答。他認為,我們年輕時所讀的東西,往往價值不大,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閱讀技能,或因為我們缺乏人生經驗。但是,它們將在我們的身體里起作用,當我們在成熟時期重讀這本書,就會重新發現那些現已構成我們內在機制的一部分恒定事物,盡管我們已回憶不起它們從哪里來。所以,就如同他所說,“一個人的成年生活,應有一段時間用于重新發現青少年時代讀過的最重要作品”。
第一財經:這些書可能僅僅是你閱讀版圖中的一小部分,你是如何做選擇的?
吳曉波: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在于讓大家從當下抽離出來,看一看整個商業世界幾百年來的思想變化和商業模式的迭代,并能夠基于此做出更長期的理性判斷。
我也正好借著寫這本書的契機,重新梳理一些重要的歷史節點。
比如關于信息化革命,我選了幾本書,一本是《第三次浪潮》,出版于1980年代初。1987年,我上大學的時候第一次讀到這本書,這是80年代的人對信息化革命的一種看法。阿爾文·托夫勒說電腦不再是一個硬件,它會變成媒介,書中有許多類似的超前觀點。
第二本我推薦了凱文·凱利創作于1994年的《失控》,這個時候人們對互聯網的理解已經更進一步了。KK更有互聯網的思維,他認為未來可能每一個商品中都會有一個傳感器,然后第一個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
第三本是2005年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那時候人們已經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機器的運轉速度可能會超過人腦的速度,出現人工智能,甚至機器將擁有智力。在KK的書里面還看不到這樣的設想。
再下一個階段,我推薦了2016年尤瓦爾·赫拉利的《未來簡史》,他開始警告說人會變成無用之人,整個社會可能產生一種更大的遷移,以至于人類的一些基本的挑戰,戰爭、饑餓、瘟疫的挑戰,很可能被機器對人的挑戰替代。
這4本書是在我生命的不同時期讀到的,但是如果你把它們放到一起,你會看到內在的邏輯。
關于中國問題也是如此。我選了一些書,首先是費正清的《美國與中國》,他是最早對中美問題進行研究的人,提出了中國現代化是一種“沖擊反應模式”;然后,我又選了一本彭慕蘭的《大分流》,他談到另外一個觀點,認為所謂歷史其實從1820年以后,東西方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最后,我選了基辛格的《論中國》,他提出了“例外論”,認為中國的崛起對于西方世界來講是一個意外,并談到了應該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等等。
我覺得這些觀點、洞見,很多時候也體現為生活中的一種談資,人們可能會感到似有耳聞,但是假如把它們放置在一個話語體系里面,個體的歷史感就會加強一些。
第一財經:你有什么獨特的閱讀習慣嗎?
吳曉波:關于閱讀,我有兩點體會:第一,一定要多讀書,而且體系地去閱讀。第二,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怎樣多讀書呢?找你喜歡的作品去閱讀。要是你找了一本書,看了15分鐘就睡著了,說明你跟它沒有緣分,你就當這件事情沒有發生過。我們不需要學習世界上所有的知識,所以一定要去找自己感興趣的書,不一定是商業類書籍。比如,你在金庸的小說里面也看到很多商業的啟示,看到很多人性的東西,這樣的閱讀也很好。看金庸的小說,或者看歷史故事,都很好,但是一定要專門找你特別感興趣的東西去看。
第二,帶著問題閱讀,效果會更好。我在做企業的過程中也會經常碰到問題。比如,碰到組織問題,我就去找一些跟組織相關的書,或者跟一些老師做交流,我會問:老師你看我現在面臨的這些問題,有什么書可以推薦給我?老師就會推薦某某某的書,我就找來看。
我閱讀效率最高的時候,就是帶著問題去讀書。我們的管理者們,看書可能會有更多的代入感,有更多的切身體會,這樣也有助于理解內容。所以我覺得要建立自己的商業認知,第一要讀書,第二絕對不能很痛苦地讀書。怎么能夠不痛苦?要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要帶著問題去閱讀。
《影響商業的50本書》
吳曉波 著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0年7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