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B站和拼多多,人們都快忘了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也是有互聯網屬性的。
據中國互聯網協會與工信部網絡安全產業發展中心的聯合統計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互聯網業務收入已達2.75萬億元,占我國數字經濟比重8.8%,帶動數字經濟增長近2個百分點。
在數字經濟時代,缺少了互聯網企業,一座城市的競爭力也會大打折扣。
北京:中國互聯網的領頭大哥
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開始在中國萌芽,最具科技屬性的中關村成為互聯網企業成長的沃土。
1995年,剛用上冰箱、電視的大多數國人還不知道互聯網為何物,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瀛海威就披掛上陣了。那時候在中關村南大街上豎著一塊牌子,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1500米之處就是瀛海威公司所在地。那時候的網易、搜狐、騰訊、阿里都還沒有影兒,扛起中國互聯網第一企業大旗的是一位女性,巾幗英豪張樹新,她也被稱為“中國信息行業的開拓者”。
隨后,搜狐、百度、新浪還有后來的京東、滴滴等企業紛紛扎根北京,發展壯大。直到今天,北京依然是互聯網城市中的領頭大哥,但早就不是獨一份了,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遍地開花,“北上廣深杭”不僅是經濟上的一線城市,也形成了中國互聯網的產業格局。
2019年,擁有互聯網百強企業省份達到18個,除了一線城市,還有廈門、南京、濟南、武漢、成都、沈陽等等,遍布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那么,今天究竟誰才能扛起中國互聯網之都這桿大旗?
目前,從數量和經濟貢獻上來說,北京還是穩坐第一,截止到2019年,北京有互聯網百強企業31家,除了最早布局之外,各種有利政策也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和企業落戶。
廣深杭廈:互聯網的王者之地
廣州、深圳的互聯網百強企業數量雖然不算多,但都是頂級大咖,首富騰訊就在深圳起家,網易總部落戶廣州。廣州與深圳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就是地理位置的優勢,這樣的優勢也吸引了互聯網巨頭紛紛駐足。
今年,今日頭條就選擇了深圳作為自己大灣區總部所在地,雷軍的小米也把深圳作為集團的國際總部所在地。
小米集團總裁王翔表示,小米的目標就是要服務全球消費者,而深圳背靠香港,有很好的出海口、航空港,同時匯聚了全球各種不同的人才,最優秀的創業者、工程師等等。除此之外,深圳還在5G、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各方面對數字經濟產業進行支持,在未來中國互聯網之都的競爭上,可以說深圳是非常具有野心的。
杭州因為有阿里,不是說撐起了半邊天,幾乎是撐起了杭州互聯網基因的一片天。也是屬于拼不過數量、拼質量的類型。
疫情期間經濟恢復最快的是就是浙江,有以阿里為代表的網購的巨大需求,浙江省的經濟已經追平去年同期。
跟深圳、杭州相反的是廈門,廈門是數量多,但是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往往會選擇離開,福建人我們都知道是膽子大,敢打敢拼的,像今日頭條的張一鳴、美團的王興都是福建人,但是福建都沒能留住他們。現在像美圖、爆雷的瑞幸咖啡總部都是在廈門。
其實廈門互聯網產業起步在國內算早的,2000年的時候,還沒有創立美圖的蔡文勝就開了域名營銷之路,倒賣域名一度在廈門盛行,廈門還被冠上了“域名之都”的稱號,但是不得不說,它現在離“互聯網之都”是漸行漸遠。
上海:互聯網魔都厚積薄發
在各大城市的互聯網經濟都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我們發現上海掉隊了。照理說,上海除了在政治地位上不如北京以外,已經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大都市,而且是中國最早觸網的城市之一,大家也都看不明白為什么上海出不來騰訊、阿里,沒有丁磊、李彥宏這樣的人物。
其實上海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并不少,比如小紅書、虎撲,都屬于口碑平臺,但在影響力和盈利能力上實在不能跟馬爸爸們相提并論。今年終于有兩個企業給上海長臉了,一個是B站,一個是拼多多。
B站今年最出圈的事件就是五四青年節的視頻《后浪》,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被全民關注和熱議,再加上此前成功引入索尼4億美元的投資,和第一季度利好的財報,讓B站美股市值一度突破117億美元,超過了愛奇藝,這也標志著長期以來視頻領域“優愛騰”三分天下的局面被正式打破。
再一個就是從成立以來就備受爭議的拼多多,隨著疫情期間股價暴漲,成為中國除騰訊、阿里、美團以外,第四家市值破千億美金的互聯網上市公司,好好地給上海爭了一口氣。
從企業層面來講,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非常聰明,他把公司總部所在地選在上海十分具有遠見,在北京、深圳、杭州都有巨頭占據的情況下,選擇在上海發展,能夠得到政策層面的更多扶持,競爭環境相對寬松是十分具有優勢的。
從城市布局來說,上海錯過了互聯網第一波野蠻發展期,錯過第二波轉折期,現在第三波細分化市場不能再錯過。在這方面,上海喊出AI立市的口號,部署游戲、互聯網社區、本地生活三條戰線再次崛起。
在2009年的時候,上海就把騰訊旗下的游戲公司北極光工作室群總部引進了上海漕河涇開發區,從此漕河涇就成了上海游戲行業的產業聚集地,隨著2010年以后智能手機的興起,上海游戲產業的黃金時代開始形成。
做互聯網社群與本地生活圈,上海也有天然的優勢,因為上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擁有中國第一批觸網的用戶,這些用戶集合了優質白領、金領、富有人群,他們又是時尚、美食、汽車等等垂直領域的深度愛好者,這就讓在上海做細分領域的企業擁有巨大的優勢和空間。
但是越純粹越高級,也就意味著用戶群越小,好在獨具慧眼的拼多多打破了這個格局,讓上海的互聯網生態更加平衡完整。當然,上海目前暫未在互聯網功能上站穩腳跟,一時之間扛不起中國互聯網之都的大旗,很多企業也很有可能在多年以后成為某某系,所以未來怎么走,上海依舊任重道遠。
濟南:互聯網隱形冠軍
還有一個最容易被忽略的互聯網城市,就是濟南。一說到濟南,很多人的反應都是濟南有什么互聯網大企業,好像沒有聽說過。
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發布了《2019濟南市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濟南數字經濟規模達2900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37%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占全省半壁江山;擁有大數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相關企業3000多家,從業人員30多萬人。
農夫山泉有句著名的廣告語,“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這句話演變一下用到濟南身上非常合適,叫“我們不生產內容,但是互聯網的內容都歸我們審核”。
我們知道,網絡內容的發布都是需要經過審核的,黃賭毒這類的東西是不能隨便發出去的,除了機器審核之外,大量工作都是需要手動完成的,濟南就承擔了這樣一個功能,也被稱為“內容審核之都”,這個稱號還是從天津手里搶來的。
這個工作技術含量不高,就是每天對著大量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進行審核,要求審核人員得年輕、有精力有體力,熬夜是很正常的。這樣的職位工資不能太高、房租水電等等的運營成本也不能高,一線城市肯定不行,濟南就抓住了這個機會。目前,包括人民網在內的很多頭部互聯網公司都將審核部門落戶濟南,比如今日頭條(包括抖音)、一點資訊、鳳凰網等等。因為這些企業的落戶,也幫助濟南吸引了不少人才,因為對于畢業生來說能夠加入國內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即使不是核心部門,也是難得的鍛煉好機會。
中國互聯網產業領頭羊從規模上來看是北京,從影響力上來看是深圳,從潛力上來看似乎上海也有一定的競爭力,杭州也頗具優勢,在世界經濟重要的轉折點上,未來中國互聯網之都將花落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