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2020年上半年,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如何?據央行7月10日發布的初步統計數據,2020年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0.8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6.22萬億元;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12.09萬億元,同比多增2.42萬億元。6月末M2同比增長11.1%,比上年同期高2.6個百分點。
在7月10日召開的“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發布會”上,央行多部門相關負責人也對市場關切的貨幣政策立場是否轉向、資管新規是否延期、如何看待近期個別理財浮虧現象、在處置風險項目時重點考慮什么、如何控制熱錢流入等話題進行了回答。
我國經濟不存在長期通脹或者通縮的基礎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表示,當前我國的經濟運行是處于基本平穩的狀態,供需兩方總體上來說比較平衡,貨幣政策也是保持穩健,而且更加靈活適度。應該說我們的經濟不存在長期通脹或者通縮的基礎。下半年金融系統將繼續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加大對穩企業、保就業的金融支持,預計M2和社會融資規模將保持平穩增長。
貨幣政策的立場仍然是穩健的
被問及下半年社融和信貸新增規模的持續性時,央行貨政司副司長郭凱表示,大概可以估計下半年貨幣信貸和去年相比是略微有所增加的水平,信貸需求還是比較平穩的。
“貨幣政策的立場仍然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郭凱稱,我們現在更加強調適度這兩個字。適度有兩個含義,一個是總量上要適度,信貸的投放要和經濟復蘇的節奏相匹配;第二是價格上要適度。要引導融資成本進一步降低,向實體經濟讓利,同時也要認識到利率適當下行并不是利率越低越好,利率如果嚴重低于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相適應的水平,就會產生套利、資源錯配等問題。
他強調,下半年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抓住合理讓利這個關鍵,保市場主體,特別是更多地關注貸款利率的變化,繼續深化LPR改革,推動貸款實際利率持續下行和企業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為經濟發展和穩企業保就業提供有利條件。
下調再貸款利率主要是為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對企業的貸款利率
近期央行下調了所有再貸款利率,包括金融穩定再貸款利率。央行辦公廳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周學東表示,金融穩定再貸款只是再貸款當中的一個品種,使用并不多,量很小,主要是支持實體經濟發放得多。比如,3000億保供的再貸款就是低成本支持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一個貨幣政策工具,提供精準、直達的資金支持。因此,下調再貸款的利率主要是為了體現對實體經濟進行支持,引導金融機構降低對企業的貸款利率。
房地產行業新增貸款占比已降到25%
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鄒瀾介紹,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房地產開工建設和銷售都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現在基本上恢復到疫情前的發展態勢。從金融的角度來看,這些年一直是著力于引導商業銀行優化信貸結構,把投向房地產的金融資源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之內。早些年大家都很關注商業銀行對房地產行業新增貸款占各項貸款增量的比例,曾經高達43%、44%,這些年在相應的政策引導下,這個比例逐年下降,今年1-5月份占比已經降到25%。
資管新規無論延期1年、2年或3年,關鍵是金融機構必須轉型
被問及怎么看近期一個課題提出的“資管新規延期到2022年底”的建議,周學東表示,各界對資管新規延長的建議比較多,但是無論是延1年、2年還是3年,對金融機構來說,關鍵是必須要轉型的,再回到過去大搞表外業務、以錢炒錢、制造金融亂象是不可能。
剛剛履新不久的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琦在會上首次公開露面,他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會同有關部門在堅持資管新規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密切跟蹤監測資管業務規范整改的情況,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做好相關工作,穩妥有序推進資管行業的整改與轉型。
個人理財產品階段性浮虧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隨著資管新規的推進落實,凈值產品占比也不斷提升。阮健弘介紹,凈值產品的占比已達60%。
談到近期市場上個別理財產品出現的浮虧現象,阮健弘稱,道理上說市場變化必然會導致凈值產品的波動,這點是合理的,凈值產品這么大的規模,階段性的浮虧也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從我們掌握的數據整體上來看,5月末全部資管產品的資本公積和未分配利潤比年初增加了五千億,大家可以判斷資管產品總體上收益是正的。
處理風險產品要防止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近期安信信托、四川信托等暴露了很多風險,投資者想全部兌付,但資管新規打破了剛兌,從監管角度如何平衡投資者對利益的保護以及打破剛兌還有道德風險等?
孫天琦對此表示,關于幾個信托公司風險處置過程中有關投資者、消費者的問題,相關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正在研究方案,央行也在緊密配合。第一,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壓實相關金融機構和相關股東的主體責任。第二,依法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保護這些投資者的知情權、公平選擇權、財產安全權、求得賠償權等合法權益。第三,加強投資者教育,幫助投資者樹立“收益自享、風險自擔”的風險責任意識,準確評估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產品處理上,要嚴肅市場紀律,防止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第四,對監管部門而言要舉一反三,加強金融業行為監管體系的構建,規范類似產品的銷售行為,杜絕欺詐誤導投資者,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對短期內大規模的跨境資本流動要保持高度警惕
談及熱錢流動現象,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表示,對于短期內大規模的跨境資本流動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也要對跨境資本流動進行宏觀審慎管理,也包括一些微觀的監管來進行風險的防范。總體上,我國應對疫情的能力、應對跨境資本流動的能力都很強,包括我國經濟在全球率先復蘇,金融體系穩健性,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等。
銀行對企業讓利1.5萬億元分三部分
國常會6月中旬提出“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目標。郭凱介紹,這1.5萬億元分三部分:一是利率下行實現金融市場或者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讓利,大概是9300億元;二是如果直達政策工具能達到一定規模,包括前期還本付息政策和近期出臺的兩個新工具,所有測算在一起,大約讓利2300億元;三是通過銀行減少收費3200億元,加在一起大數是1.5萬億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李薇佳 徐超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