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近期發生聚集型疫情,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會議作出部署:“支持北京市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檢測全覆蓋,逐步擴大檢測范圍。”
這幾天的新聞中,又開始頻頻出現“核酸檢測陽性(陰性)”的表述。是時候再了解一下新冠病毒的檢測方法了。
Q:新冠病毒的檢測方式有幾種?
A:現階段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方法主要包含顯微鏡檢測、抗原檢測、核酸檢測、抗體檢測等四種檢測方式。光學顯微鏡下,檢測出病毒的陽性率低;電子顯微鏡在醫院檢驗科普及率不高,暫時不能作為常規檢測方法推廣。抗原檢測目前沒有獲得注冊證的檢測試劑,所以不能開展。目前新冠病毒檢測主要集中在抗體檢測和核酸檢測上。
Q:不同的檢測方式適用于哪些不同的情況?
A:人類對病毒性肺炎的早期認識建立在電子顯微鏡、病毒培養和血清學基礎之上。在常規檢測中,電子顯微鏡使用并不普及,可在研究所用于科研。
新冠病毒抗原檢測,目前還沒有獲得注冊證的試劑。
實時熒光聚合酶鏈式反應或反轉錄PCR、基因芯片、恒溫擴增等一系列技術統稱為核酸檢測方法。核酸檢測對病毒檢測具有天然優勢,聯合測序還有助于發現新的病毒及病毒變異株。核酸檢測的時效與臨床診療時間窗吻合,可以用于治療效果的評估及治愈后分析。因此核酸檢測是可以用于重點人群的篩查或是疑似病例的確診的。
2020年3月3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指出,新冠病毒特異性IgM和IgG抗體陽性,IgG抗體由陰轉為陽性或恢復期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可作為新冠病毒的臨床診斷標準。
抗體檢測有很多優點,如操作簡單快速,標本穩定且易于保存,對實驗人員及條件要求較低等。但同時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假陽性”可能。因此,抗體檢測更多是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手段來輔助確診患者。
Q:各種檢測有哪些異同?
A:抗體測試包括采集血液樣本,然后分析血液樣本中是否存在病毒蛋白,以確定是否存在抗體。在監測患者的病程進展中,抗體檢測也是必備的手段。
抗體檢測目前擁有多種檢測技術,從開始實驗到出結果大多可以在1小時內發報告,耗時短,效率高。
病毒進入機體需經過一定的潛伏期才會產生IgM抗體與IgG抗體。一般來說,IgM抗體陽性反映現癥感染,而IgG抗體陽性反映既往感染。已臨床治愈的患者也可能IgG陽性。
新冠病毒抗體在發病第一周檢測陽性率低,不到40%,隨后逐漸升高,幾乎可達100%(但總抗體、IgM、IgG有所不同)。
IgM通常在發病后3~6天可檢出,發病后8~14天陽性率70%。
IgG在發病后10~18天可檢測出。
但抗體的血清學轉換和臨床轉歸無關。
新冠病毒抗體的持續多久?尚不清楚。過去對SARS和MERS的研究顯示,IgG抗體分別可持續3年、1年半。
與抗體血清學檢測相比,核酸檢測是一種實驗室測試,可用于識別樣本中屬于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該測試的陽性結果表明您正處于COVID-19感染。該檢測具有早期診斷、靈敏度和特異性高等特點,并且該檢測方法與病情時間窗吻合,是用于確診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指標之一。
核酸檢測需要經歷對采集到的樣本進行滅活,提取核酸,擴增實驗等步驟,一般耗時6小時~8小時。
核酸檢測陽性反映的是現癥感染,能檢測處于窗口期的患者是否受到感染。
核酸檢測用于檢測是否受試者攜帶病毒,而抗體檢測用于核酸檢測結果陰性的疑似患者。
Q:各種檢測方法都需要采集什么標本來檢測?
A:采集標本的質量是決定病原體檢測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病變表現主要在下呼吸道,核酸檢測理論上應該用支氣管灌洗液、深部痰液或肺泡灌洗液等下呼吸道標本進行檢測。但因院內感染控制及普及性等原因,指南推薦使用鼻咽拭子檢測,亦可使用口咽拭子檢測。就是現在大家俗稱在“咽拭子檢測”。
取材時推薦使用尼龍植絨拭子,表面有細小毛刷,口咽部取材時應將拭子越過舌根到咽后壁及扁桃體隱窩、側壁等處反復擦拭3次~5次,收集表面黏膜細胞。也可以對同一患者采取多部位的標本合并送檢(如口咽拭子與雙側鼻咽拭子合并送檢),有助于提高檢測效果。
咽拭子陽性者可能是無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咽拭子陽性者說明體內有病毒,但不一定代表有傳染性。
新冠病毒抗體檢測是采集靜脈血,分離血清檢測。
Q:哪一種檢測結果更加確切?
A:核酸檢測目前是判斷受檢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重要指標之一,該檢測方法與病情時間窗吻合。但同時該方法學操作步驟多,受影響因素也較多,從而導致假陽性或假陰性產生。
抗體檢測操作便捷、檢測迅速,可作為核酸診斷的補充手段,但由于外周血中抗體產生需要一定時間以及免疫學方法其固有的干擾問題,因此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核酸檢測與抗體檢測可聯合進行,互相彌補不足。
文:北京小湯山康復醫院檢驗醫學科主任 馮琳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 蔣榮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