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京東財報發布,其數據表現遠超市場預期,股價持續上漲。美東時間5 月18日,京東繼續高開,開盤5分鐘內躥至52.56美元,漲幅3.36%。截至收盤,京東股價大漲9.2%,報收55.53美元/股,創歷史新高,市值也突破800億美元關口。
這一切,離不開京東的技術野心和技術投入。
京東擁有“技術野心”,也砸下了真金白銀。
2019年,京東體系所屬上市及非上市企業合計研發投入179億元人民幣。2020年一季度,京東研發開支為人民幣39億元(約合6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為人民幣37億元。
不過坦率而言,曾經京東的技術體系內、技術與業務之間,存在一定的壁壘。京東位于國家會議中心的京東智聯云總部,囊括京東的云計算、AI、IoT、智能管理與效率平臺等技術體系。過去明顯能感覺到的是,京東不同的技術部門雖然在同一處“安營扎寨”,但往往自我生長,面對客戶時也更偏向獨立行事。
在T型理論中,技術的下層是組織。“過去京東的技術解決方案散落在不同部門,在組織層面面臨如何協同,形成體系性解決方案的情況。”京東集團首席戰略官廖建文坦言道。因此,在面對一個客戶時,如何將物流、云、金融、采購等靈活組合變為一體化模式,京東正在探索。
技術組織層面的改變之一,發生在去年12月,京東將云計算、AI、IoT業務進行重組,成立云與AI事業部。之后不久,京東又成立集團技術委員會。今年3月,京東云與AI事業部正式對外啟用京東智聯云品牌,周伯文任總裁。
據周伯文介紹,如今,在京東零售、物流等多個子集團業務中臺向前演進的過程中,京東圍繞技術給出的調整是,搭建全集團共建共創共享的T-PaaS(Technology PaaS,技術平臺即服務),它屬于京東技術中臺的核心。
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的設立,也正是圍繞這一思路展開,它也意味著京東有了更加體系化的組織架構。
資料顯示,京東技術委員會下設決策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周伯文任主席,顏偉鵬和曹鵬任常務副主席,于建強和李德浩任常務委員,組成技術決策委員會并享有投票權;執行委員會由集團各體系及BGBU技術VP及T12(含)以上技術專家或高級技術業務負責人組成。
“我們分別在技術本身、技術產品與服務、全集團層面技術基礎設施和數據共享價值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周伯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圍繞整個集團技術一盤棋,我們已形成完整戰略,如今正在共建共創的過程中。”
例如,當前集團技術委員會管理層下設有17個常設工作組,每個工作組人員來自不同BGBU的頂級架構師、優秀程序員和科學家,構成聯合工作組。工作組按照技術方向分為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安全、數據庫、中間件、通信套件、移動PaaS組件等,從而形成高效高能的技術中臺。
“T-PaaS打破了組織邊界,以Best-of-breed為原則,每一個工作組都是基于京東內部最好的核心技術,以共建共創的方式來搭建集團統一的技術中臺和底座,并在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一起共建共創共享。”周伯文介紹道,這樣一方面科技促進不同部門技術人員的交流,另一方面也減少大公司普遍存在的“煙囪”,減少“重復造輪子”的現象,并高效地支持不同的B-PaaS(業務平臺即服務)。
同時,技術委員會還將集團所有的技術、產品和服務進行了系統梳理,從而明確集團內哪些技術、產品、解決方案與服務能夠獨立存在并對外賦能。這也為后續技術與業務部門的配合打好鋪墊。
京東近期推出的“京東新動能計劃”便是一個實踐。該計劃首批服務包括智能中臺、智能協同管理、智能采購三大解決方案,是由京東智聯云與京東企業業務部共同推出的。
“這個計劃將獨立于京東業務存在,且經過京東場景千錘百煉的解決方案,通過企業業務部強大的客戶觸達力,推向市場。”周伯文表示。
集團技術委員會還將內部計算基礎設施(服務器、網絡、存儲等)進行了統一收歸。“技術委員會決策在不同基礎設施投入多少資源,具體基礎設施的實施和服務由京東智聯云負責。”周伯文解釋稱。這也就意味著,京東智聯云是京東集團技術服務的底座,集團對智聯云的支持和定位也十分清晰。
此外,技術委員會還負責推進及打通集團的數據共享。通過技術手段使數據在各業務部門之間流動起來,從而產生更大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