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央視的《新聞1+1》欄目中,主持人白巖松在連線雷軍的最后,拋出了七年前雷軍與董明珠立下的“10億賭約”。這是當年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大戰”的一個縮影,今天我們就通過小米與格力的發展看中國互聯網與實體的較量。
十億賭約
2013年12月12日,央視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董明珠和雷軍同臺獲獎,并為小米業績是否能在五年內超過格力“掐”了一架,最后為大家留下了10億賭約的懸念。五年后,最后的結果也頗具玩味。
五年后,從最后的財務數據上來說看,格力勝了,但是僅僅一年后,小米竟以2058億人民幣年營收反超格力。大家都在為小米感到惋惜,但是從發展的局勢上來看,未來,小米比格力更未來可期。
小米王牌“IoT”
我們有一說一,如果單從家電的角度上來說,小米在短時間之內超越格力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格力這么多內的行業耕耘,再加上他們自己的核心技術,但是小米真正超過格力的是IoT,即物聯網。
所以2019年的增長則主要得益于智能電視、家電、小米手環和小米空氣凈化器等IoT產品需求的快速增長,尤其是智能電視。小米的手機業務營收弱于格力的空調業務,但格力業務結構過于單一的缺點,是頂不住小米近乎瘋狂的夸張。
截止到去年年底,小米已投資超290家生態鏈企業,覆蓋智能家居、生活用品、可穿戴設備和出行等多個領域。其中,有超過100家生態鏈企業集中在智能硬件和生活產品的開發。所以說,小米資源整合得更好,未來會更好,而且小米從格局上會比格力走得更遠。
IoT時代的到來
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小米等資源整合商的發展已經給了我們非常大的提示,消費IoT市場的井噴不僅是我們熟知的小愛同學的智能音箱,還有掃地機器人、智能鎖等為代表的新品類,而且智能化的物品會越來越多樣。
雷軍與董明珠的賭局已經結束,但是新的智能時代才剛剛要來。大家關于小米與格力的五年賭約展還有什么想說的,可以關注并留言給科技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