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以下簡稱“中考”)已于6月24日至26日順利完成。今年全市共有22.4萬考生(含初二、初三)參加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專家指出,2023年北京市中考試卷堅持立德樹人的命題指導思想,以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為依據,注重體現新課標中的新理念與新要求,實現考試的育人功能,助力“雙減”政策的落實。

6月26日,參加學考的初二考生完成最后一場考試后走出考場。
分析試卷,對于學校教育和課堂教學都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那么,2023的中考試卷又釋放了哪些信號?一起來看↓↓↓
堅持立德樹人
倡導五育并舉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中考試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倡導五育并舉、全面育人,引導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
比如 語文試卷中的議論文閱讀文本緊扣吃苦耐勞話題,關注青年成長,指引學生端正人生態度。材料涉及黃文秀、“科技小院”的學生、之江實驗室智能超算研究院智能超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等事跡,展現了青年人的參與擔當,突出了革命文化的當代表達。“閱讀這一內容,學生能真切感受革命傳統對當代青年的滋養,從而思考為了人民幸福和國家發展,當代青年人的責任和使命擔當。”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教師連中國說。
數學試卷的命制選取了與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的素材。據北京教育考試院試題專家北辰介紹,數學試卷將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到試題中,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比如第1題以2023年全國冬小麥收獲情況為背景,考查科學記數法,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國家發展,增強民族自信心;第16題以木藝藝術品加工實踐活動為載體,通過對加工時間進行合理優化,考查學生有條理合乎邏輯的思維過程,體現勞動中的數學;第23題以舞蹈隊選拔參賽為背景,結合實際問題中的數據,根據要求解決實際問題,考查學生對數據的數字特征意義的理解,體現體育活動中的數學。
道德與法治試卷中的第20題,以“路,便捷通行,指引方向”為題目導引。據密云區教師研修學院高級教師范海紅介紹,題目第一問的素材從中國路,“橋”見貴州到跨海通衢、峽谷“天路”到打通天山,體現了跨越山海四通八達的“中國路”。通過“路,便捷通行”,在做題中引導學生感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識到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增進民生福祉,為偉大祖國壯麗山河和取得的成就而驕傲自豪。第二問以“回望過往的奮斗路,我們堅定地走自己的路;眺望前方的奮進路,我們勇往直前,闊步前行”為素材。通過“路,指引方向”,引導學生在做題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四個自信”,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發揚團結奮斗的實干精神,做自信的中國人。
助力“雙減”落地
引導教學回歸教材
2023年是“雙減”政策落地的第二年。 中考試題充分依托教材,從教材中挖掘或選用素材,引導教師用好教材、教學回歸教材,引導學生學好教材,利用教材中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解決試卷中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落實“雙減”以學定考的要求。
據北辰介紹,化學試卷中取材教材課堂原型活動的試題分值占比約為30%,化用教材素材的試題分值占比約為40%,活用教材原理的試題分值占比約為30%。
在物理卷試題中,有20余處的素材源于教材。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順義區第八中學教師梁學軍表示,這些素材又不完全同于教材。試題從問題情境、問題創設、拓展應用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創新改變,既讓學生感到親切,又能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第6題、8題、17(1)題、19題、20題、21題、23題等,有利于引導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落實“雙減”精神。
道德與法治試卷中的第6題,“牢記長輩的囑托,把紅軍墓看好、守好”的故事也取材于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中的“閱讀感悟”欄目。“這道題的設置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誠信’的核心理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養成誠實守信的個人美德和優良品行,在思考中增強文化認同。”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教師蔣鳳表示。
滲透新課標要求
彰顯素養立意
2022年,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化了課程的育人導向,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課程實施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3年北京中考試卷滲透新課標,試題命制以素養立意為導向,命題過程注重新課標提出的“創設情境”,旨在真實情境中考查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完成真實任務過程中體現出的學科素養。
在北京市朝陽區教育科學研究院特級教師趙文娟看來,英語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考試評價應反映核心素養的要求。據她介紹,英語試卷中的文段表達題目①側重關注語言的交際性和語用功能,考查了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用英語去完成“邀請”的交際,同時將感恩教育和勞動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題目②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描述并反思“社團活動帶來的成長”,引導學生積極發展個人的興趣與愛好。“兩道題目都把思考的空間留給了學生,鼓勵學生融合語言、思維與文化去綜合表達,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趙文娟說。而在北京市昌平區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李珍珠看來,文段表達創設的情境貼近學生,均為校園生活,是學生在真實學習和生活中所熟悉的場景。無論是題目①的畢業之前為學校做一件有意義的事,還是題目②描述的社團活動,學生們都有相關的背景和生活經歷,均有話可說、有感可發。
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習真實發生。新課標對于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力求通過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數學試卷歷來注重真實情境的創設。”北京市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正高級教師陳俊介紹說,“試卷從生活情境、科學情境和數學情境等方面入手,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加工特點的素材,搭建起數學知識與問題之間的橋梁。”陳俊以25題為例展開介紹,“該題以‘清洗某種含污染品的節水策略’為背景,考查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分析、思考、表達、解決、闡釋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凸顯北京特色
聯系關注科技前沿
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2023年北京中考試題緊扣時代,立足首都發展,展示新時代北京發展的輝煌成就,通過鮮活素材引領學生感受北京發展變化,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備受關注的語文作文題目一以學生生活的北京作為寫作素材,以“我讀到的北京”為題。對于作文題的設置,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高級教師謝守成表示,該作文題素材以“北京是一本讀不盡的書”為總括,進行了三方面非常充分的引導:“閱讀作品,讀到北京的風物與精神;走進建筑,讀到北京的歷史與文化;參加活動,讀到北京的習俗與禮儀……”學生就自己的閱讀體驗、對典型歷史建筑的理解、參加活動的所思所感、所學所悟出發形成相關檢索,接著以“翻看北京這本書,你讀到了什么”推動學生思考過程的充分展開,個性特征的充分展現。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內化和升華“自己對于北京熱愛”的情感,在寫作的歷程中沉淀和熔鑄“因北京而自豪”“為北京而奮發”的精神。
“我國‘風云三號G星’氣象預測的精準度”“神州15號宇航員在2023年6月4日安全返回地球”“中關村論壇發布的科技成果”……這些都出現在了2023年北京中考試題中。近年來,我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中考試題也緊扣時代脈搏,選取其作為試題素材。北辰指出,物理試卷多處涉及科技與生活、科技與社會發展的真實情境。第24題以“云中探秘問蒼穹”為背景,向學生展示了我國在軌氣象衛星家族中的新成員——風云三號G星為實現精準預報降水所做的突破,在考查學生通過閱讀構建模型、解決問題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將科技服務于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教學聯系科技前沿,關注科技發展。
培養科學創新思維
從解題到解決實際問題
當下,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領域受到了較大沖擊。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使得教育方式、教育資源得到了進一步擴充,也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更多要求。 學生的創新思維,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成為學校教育培養目標的重要部分。在2023年北京中考試卷中,對于這方面的考查也顯得非常突出。
物理試卷第26題創設了自制浮力秤的真實情境。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修中心高級教師白曉豫表示,這道題設置了分層問題,將學習任務與適切的問題情境有機融合,為學生展現思維過程提供了合適的問題和任務,引導教學從“解題”轉向“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試卷的第27題在命題結構上有所創新。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教師侯海全指出,該題引導學生通過畫圖、觀察和分析圖形運動變化的全過程,猜想、探究其中的不變關系,思考并推理論證自己的猜想,考查了學生直觀想象、邏輯推理等數學的學科核心素養。
文字:張廣林 常悅
攝影:付磊
編輯:姜思瑤
編審:常悅
終審:王宇 蘇金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