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中國基金報
5月13日,年內首只央企主題ETF——華泰柏瑞中證央企紅利ETF發布公告稱,其累計有效認購申請份額總額超過20億份發行上限,將啟動比例配售。這則小公告體現出市場對這一“中特估”主題的追捧力度。
實際上,近期圍繞著“中特估”的行情,市場關注度非常高,5月15日首批3只央企回報ETF發行,更成為這一波“中特估”行情的催化劑。實際上,早在去年底及今年一季度,一些基金經理開始調倉換股“中特估概念”。
目前“中特估”資金面、情緒面、估值方式等問題成為市場關注焦點,中國基金報采訪多位投研人士,解析“中特估”這些焦點問題。
央企主題ETF密集上報發行
行情催化劑?
市場對“中特估”主題積極追捧。不僅華泰柏瑞中證央企紅利ETF罕見出現啟動“比例配售”情況,今年場內多只“中字頭”ETF也持續“吸金”,15只央企、國企ETF合計“吸金”38.56億元。
同時,后續有多只國央企主題基金發行,市場對此充滿期待,如5月15日就有3只央企回報ETF,后續跟蹤央企科技引領、央企現代能源等ETF也將獲批發行,更有扎堆上報的央國企基金在排隊入市。
這些或成為這一波“中特估”行情的催化劑。
融通紅利機會基金經理何龍表示,央企ETF發行在情緒上是構成催化因素的,近期銀行股大漲的一個催化因素就是積極推介相關央企ETF的發行。
“隨著央企ETF的發行,和諸多主題基金的申報發行,我認為確實會成為引爆行情的催化劑,基本面、資金面、政策面都在向好,下半年,中特估有可能獨領風騷。”萬家基金章恒更是表示。
同樣,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楊振建就表示,近期密集申報的國央企主題基金主要涉及“股東回報”、“科技引領”、“現代能源”幾大主題,這樣的布局可以更好支持央國企的估值重塑。
“央企ETF的發行將成為行情進一步上漲的催化劑。去年以來公募基金發行整體平淡,近期多只國央企主題基金申報和發行,行情火熱下將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有望推動進一步上漲。”楊振建進一步表示。
此外,銀華基金ETF業務總監王帥認為,公募基金積極布局央國企主題基金,一方面是因為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的大幕將拉開,疊加“中特估”概念,央國企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凸顯,該主題的基金將為投資者提供更豐富的工具以參與到央國企投資。另一方面是落實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引導更多資金參與央國企改革,更好發揮公募基金服務資本市場改革、服務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的作用。
王帥表示,未來央企ETF的發行將為央企相關標的和板塊帶來增量資金,提升交易活躍度,有望成為中特估行情的催化劑。
存量市場中變賽道
積極調倉換股?
2023年以來,市場結構性行情明顯,中特估和人工智能成為兩大明顯的主線,而新能源等前期熱門賽道股冷卻,在此背景下,一些基金經理開始調倉換股“中特估概念”。
萬家基金基金經理章恒直言,自己目前重點關注三大行業,火電、券商、軍工,這三大行業主要是央企或地方國資所在的行業,民營企業占比較少。
“首先是基于行業本身基本面在今年會有重大的向上變化的機會,比如火電,會受益于煤炭價格的下跌,扭虧為盈;券商,會受益于今年市場成交量的放大,盈利大幅增長等。同時,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大概率這些企業會進入一個提質增效、釋放業績的過程。”章恒表示,中特估是過去5年10年改革的成果,是非常基本面的,和他過去1至2年研究投資思路也非常吻合,為在下半年抓住這波中特估的投資機會做好了準備。
“去年年底已開始重視中特估的投資機會,判斷中特估的機會未來三年分兩個階段。”融通紅利機會基金經理何龍表示,第一階段也就是今年以數字經濟和“一帶一路”的主題普漲性機會為主,包括低于1倍PB、分紅收益率極高的品種,將會迎來普漲性的機會。第二階段是未來兩年,在主題性機會消散以后,基于頂層設計對國央經營管理價值導向變化,我們判斷經營成果隨之改變是一個慢變量,會在未來兩年體現在每一個央國企的報表中。
何龍強調,目前在挖掘公司經營層面可能發生顯著正向變化的個股提前進行布局,比如醫藥和消費等行業。
其實一季報已經顯露出不少基金在行動。國金證券(8.960, -0.13, -1.43%)研究所數據顯示,偏股主動型基金2022年年報前十大重倉股股票池中,“中特估”概念占偏股主動型基金持有股票市值比例僅有1.18%。而2023年一季報披露的持倉中,“中特估”概念占偏股主動型基金持有股票市值比例提高到4.19%。
“中特估”概念股在偏股主動型基金的持倉中,占比明顯提高。上述數據顯示,根據偏股主動型基金2022年報及2023年一季報十大重倉股的數據,剔除個股漲跌影響,估計了各基金主動加倉“中特估”概念股的市值占2022年末股票總市值比例,一季度超過30%的偏股主動型基金主動加倉了“中特估”概念股,198只基金在2022年末不持有“中特估”概念股,但在一季度買入。
不僅如此,中信證券(21.270, -0.23, -1.07%)數據統計也顯示,一季度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對港股央國企的持股市值比重達到2019年以來的新高,港股央國企持股總市值占港股持股總市值的比重由2022年四季度的25.1%提升至2023年一季度的32.9%,遠高于2020年低點時的7.5%。
投研上加大力量?
構建國央企專門的股票庫
可以說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正深刻影響基金公司的投研,落實到日常的投研流程和實踐之中,不少基金公司在加大投研力量,更有專門構建國央企股票庫。
融通紅利機會基金經理何龍就介紹,一方面,從頂層設計改變研究員過去對國央企的固定思維,需要實地考察國央企,并且需要利用當前國央企愿意交流的契機,多花精力去進行跟蹤發現變化。
另一方面,融通基金在行動上,要求研究員將自己所覆蓋行業的所有國央企構建專門的股票庫,并進行長期跟蹤,包括考察其實地調研的的成果,了解國央企經營思路和財務導向的變化,結合行業趨勢和特征,尋找價值洼地,發現預期差。
同樣的,銀華基金ETF業務總監王帥也談到“認識”上的重視。他表示,通過深入學習,對“中特估”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首先要認識市場體制機制、行業產業結構、主體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所體現的鮮明中國元素和發展階段特征,“中特估”應該是在此基礎上構建的具有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符合國家戰略導向的估值體系,而不是簡單套用國外的傳統估值模型。
“中特估是一種新的提法,但是這個概念所涉及到的行業和公司,一直在發生的變化。”萬家基金經理章恒表示,萬家基金一直非常關注傳統產業的變化,諸如煤炭、金融、建筑等多個領域,因此也是一定能夠抓住中特估這波行情的機會的。同時,隨著時局的變化,也在增加相關行業的研究力量。
此外,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表示,積極踐行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是資本市場使命,投資者需要學習領會并針對原有的估值體系進行改造,以適應現實的需要。明確該體系的框架是第一位的工作,合理設置指標也非常重要,投資者的認可和實施是最終該體系能否具備長期價值的基礎。不過,他也提醒,人為的拔估值是很大的認知誤區,市場化認可是基本的常識,不可誤判。
體現社會價值與國家戰略價值
新估值方式?
央國企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國企央企發展要符合國家戰略發展發向,更需要承擔社會公共責任等。而這些都應該考慮進估值體系之中,也引發市場關注。
多數受訪的基金經理認為,對于國央企的估值方式要充分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與國家戰略價值,目前已經形成了初步的企業社會價值評價體系。
“如何定價國有企業承擔社會價值、符合國家戰略發展的價值?首要任務就構建中國特色的價值評價體系,改變從以私人股東權益出發,現金流折現為主要方法的單一價值估值體系,轉向社會整體價值觀念、納入中國特色的ESG評價體系,充分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與國家戰略價值。”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楊振建表示。
楊振建也直言,近年來國資委指導國內團隊對于中國特色ESG披露與評價體系不斷探索,結合國際通用規則,目前已經形成了初步的企業社會價值評價體系,其中包括《企業ESG披露指南》、《中央企業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及治理(ESG)藍皮書(2022)》等。
銀華基金ETF業務總監、基金經理王帥也認為,“中特估”應該是注重企業價值的可持續估值,要重視股東、員工和社會責任等要素對企業穩健成長的重大意義,重視穩定的現金流、持續增長的盈利、科技創新對提升企業內在價值的積極作用,這樣有利于提高估值定價模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在指數編制、策略構建等實務工作中,都有成熟的量化指標可以使用,包括凈資產收益率、營業現金比率、資產負債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等等。”王帥也表示。
嘉實金融精選基金經理李欣更細致分析在估值思維、估值結論、估值判斷上有變化,尤其是估值的方法和指標上,他認為其包括產業鏈上下游的衡量、全要素成本等,以及在縱向和橫向上的研究,強調政策優惠、產業發展、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等各種因素與企業價值的關系。這些因素在對估值結論和判斷的影響上,也使得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與傳統的估值體系有所不同。
“所以估值思維的變化,還有估值結論和估值判斷的變化,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國的市場和經濟特點,提供更精準、更合理的企業估值信息。”李欣表示。
不過,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直言,這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探索,目前尚沒有公認的指標可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