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如果說“中特估”熱代表了一種期望,那么進一步激活國企的市場價值,歸根結底要靠“練好內功”。改善資本市場對國企的認可程度,提高國企估值水平,提升國企自身核心競爭力及治理科學性仍然是關鍵。這正是國資國企改革一以貫之的主線。
作者:社論
封圖:圖蟲創意
近日,“中特估”再度成為市場關注焦點:從2022年11月21日到2023年5月9日,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中特估指數”漲幅高達36.6%,其表現遙遙領先大盤整體。
“中特估”,即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首次出現在大眾視野,源于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去年11月21日在金融街論壇年會上的主題演講。在該次演講中,易會滿明確表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
具體到當前股票市場中的 “中特估”行情,我們理解,可以認為這是市場運行的“自然節奏”。
自2018底市場整體見底回升以來,A股市場運行的最典型特點就是“主題輪動”,幾乎各個主題板塊都出現過牛市行情,比如白酒、醫藥、化工、半導體芯片、新能源車、光伏、煤炭、人工智能等等。
目前市場中備受關注的 “中特估”概念股,重心其實就是傳統的大盤藍籌股。整體上,這批股票在過去數年都處于 “深度估值壓制”的狀態,而在當前經濟復蘇基礎不穩固,市場利率持續走低的大背景下,“中特估”板塊的股息率價值開始凸顯,并開始吸引長線配置資金介入,進而推動其估值提升、股價上漲。
在很多人看來,“中特估”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重要政策議題。它和“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一脈相承,進而被解讀為“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的應有之義。
與之相關的是,中國資本市場的“具體國情”之一,就是上市公司的類型結構:國有上市公司和上市國有金融企業市值占比將近一半,體現了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地位;民營上市公司數量占比超過2/3,近幾年新上市公司中民企占到八成以上;外商控股上市公司市值占比約4%。
一些論者認為,在這樣的“上市公司結構”的基礎上,如果國有上市公司長期處于“估值壓制”的狀態,勢必會牽絆 “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的建設步伐。
這些討論當然有價值。不過我們認為,辨析這些問題首先應該記得,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需要秉持 “建制度、不干預、零容忍”的方針,堅持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風險。這些認識來之不易。在資本市場發展進程中,我們曾為此付出過昂貴的代價。
結合這樣一些認識,如果說“中特估”熱代表了一種期望,那么進一步激活國企的市場價值,歸根結底要靠“練好內功”。改善資本市場對國企的認可程度,提高國企估值水平,提升國企自身核心競爭力及治理科學性仍然是關鍵。這正是國資國企改革一以貫之的主線。
當然,對業務布局重點不同的國企來說,“核心競爭力”的內涵也不一樣。但無論如何以下措施都是可能的方向:積極開展專業化戰略性整合,提升上市平臺公司質量;強化公眾公司意識,加強投資者關系管理,讓市場更好地認識企業內在價值;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優質戰略投資者;優化產品布局及組織架構,改善公司治理;積極尋找第二增長曲線,探索新的增長空間等。
回到估值本身,我們認為,不管國有還是民營,公司估值最終考量的還是經營效益及對經營效益的預期,能否穩定持續地增長和創造價值。中國需要一批世界級公司。它們足可與中國經濟的體量和競爭力匹配。我們期待,中國經濟的核心主體、特別是資本市場上的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和效益,能夠做出讓資本市場認同、社會認可的實質性提升。






